这一时期主要为1966—1977年。
1.科研与重点项目停滞
1969年一局撤销,通用机械研究所从北京搬迁合肥,许多重要的科研课题、技术攻关和新产品试制工作几乎中断。
在此期间,国家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化肥装备的成功做法,大力推行地区成套。先后安排由辽宁省制造11.5万t/年乙烯设备和15万t/年合成氨成套设备,由北京市制造30万t/年乙烯设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成套设备项目都是在生产了部分产品后下马的。1975年在国家决定建设川汉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后,一机部、燃化部组织了包括2400m3/min大型天然气压缩机、ϕ800~ϕ1000mm大型球阀等在内的198项重大新产品(其中88项科研项目)的试制和攻关。但由于四川油气田的天然气储量不大,川汉输气管线工程于1978年停止建设,1000mm大口径管线阀门等许多具有相当水平的重大配套新产品试制出来后全部报废。由于地区成套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计划不周,使行业失去了发展机会,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72年起,我国相继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进口了16套30万t/年合成氨和4套30万t/年乙烯成套装备。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在进口多套装备的有利谈判条件下,没有同时引进工艺及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使我国通用机械制造业又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发展和提高的机会。
2.为各领域配套能力进一步发展
这十多年间,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的辛勤努力下,通用机械制造业在化肥装备、军工产品研制和为电力、矿山等部门提供配套通用机械产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配套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根据国家加快三线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西部通用机械制造业的薄弱地区新建了一些企业,扩大了产能,使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1)化肥装备进一步发展 在原有基础上又相继生产了一批小合成氨成套设备。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仅用十年左右时间,就自行制造了55套年产2.5万~6万t小型合成氨成套装备。从1974年开始,国家对已建成的小化肥厂陆续进行了技术改造,五年左右分批改造了700个小化肥厂,使500个化肥厂的产能从3000t/年提高到5000t/年,200个化肥厂的产能从5000t/年提高到10000t/年,共增加合成氨年生产能力200万t。
从1972年开始,全国陆续进口了16套年产30万t合成氨大型氮肥装置和其他一些大型化工设备,但没有利用引进成套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时引进设计制造技术,因此国家决定自行研制30万t/年合成氨大型成套设备。1973年11月,一机部、燃化部和上海市共同召开会议,确定了设计原则和规模等级。会议确定以承制单位为主,由一机部、燃化部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参加,共同组成设计小组进行30万t/年合成氨成套装备的设计。一机部为此成立了专门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
在30万t/年合成氨成套装备的研制中,合肥通用所克服当时由于搬迁带来的各种困难,承担和完成了50%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任务。另外,组织了全国12个省市52个企业、研究所和高校完成了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围绕大型化肥成套设备的研制,共完成了56项重大科研项目和13项重大新产品开发,并首次使用了钛材制造通用机械产品。1979年12月31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套年产30万t合成氨及24万t尿素大型成套装置在上海吴泾化工厂一次试车投产成功。虽然这第一套国产化装置仍存在着工艺技术和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与从国外引进的30万t/年合成氨成套装置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我国第一次设计制造成功大型化肥成套装置中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三台大功率离心压缩机组、大直径氨合成塔、二氧化碳汽提塔和尿素合成塔等大型关键设备,标志着我国化肥装备向大型化、高水平发展的重大突破。
(2)为火电站成套设备配套能力的发展 这期间,我国发展了12.5万kW、20万kW和30万kW火力发电机组的成套设备,通用机械制造业为这3个等级火力发电机组研制了相应的关键配套产品。
在泵方面,沈阳水泵厂、上海水泵厂、长沙水泵厂等先后试制成功锅炉给水泵、冷凝泵和循环水泵等。
在风机方面,沈阳鼓风机厂试制成功的30A9-11型200号冷却塔轴流风机在朝阳20万kW电站运行良好;上海鼓风机厂研制出30万kW电站配套用的锅炉送风机、引风机,这是国产第一套配30万kW电站的锅炉送风机、引风机。(www.daowen.com)
在阀门方面,上海阀门厂和上海良工阀门厂等试制成功30万kW火电机组全部配套阀门。
(3)为冶金和矿山成套设备配套能力的发展 在为冶金成套设备配套方面,武汉鼓风机厂为太原钢铁厂、武汉钢铁厂等试制成功60A-11型24号立式轴流风机;上海鼓风机厂为南京梅山9424铁厂试制成功S6500大型烧结风机和冷却轴流风机;上海汽机厂为9424铁厂制造出国产第一台ZA3250-91型轴流压缩机,用于1000m3高炉鼓风;石家庄水泵厂试制成功8PSD-7、10pH高扬程灰渣泵。
为矿山成套设备配套方面,沈阳市风机厂为300万t以上煤矿研制出K4-73-02型矿井离心通风机;沈阳水泵厂生产了第一套水力采煤用D280-100×8、8GZ-100×8水泵,最大出口压力为20MPa,功率为1250kW;博山水泵厂试制了80DL型高扬程吊泵系列产品;石家庄水泵厂试制成功32in立式污水泵、250JQ80型潜水泵和高扬程泥浆泵等。
(4)完成了一批军工配套产品研制任务 随着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军工配套的通用机械产品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58”工程——航天器等固体燃料生产线是为了大力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和战略武器的关键工程,一机部和七机部于1966年9月召开专案会,下达研制任务。合肥通用所根据一机部的要求,组织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上海热工仪表研究所、天津电器传动研究所、佳木斯防爆电机厂、化工部橡胶设计院等单位先后研制出连续混合机、立式混合机、预混机、组批槽、真空浇注罐、高黏度自动秤、高精度计量泵、阀门等关键设备,1976年生产线投产运行成功。在稳定生产十年后,1989年该工程的立式生产线获得机械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09”工程——核潜艇工程是当时国家第九项重大工程,共需配套各种通用机械产品35种,其中泵20种,阀门6种,风机2种,其他产品7种。这些配套设备大多数是国内首台产品,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根据核潜艇工程成套设备的需要,国内制造企业先后试制成功了船用高压三螺杆泵、电动废水泵、高压补水泵、往复排盐泵等。合肥通用所两次组织对核工业用阀门进行联合设计,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和上海阀门厂试制成功全封闭式电动主闸阀和主安全阀,西安高压阀门厂研制成功高温耐腐蚀核工业用阀。
同时通用机械行业还为满足发射火箭军工设备配套的需要,试制了铜泵、污水泵、船用螺杆泵、船用离心泵和船用电动往复泵等。
3.重点产品产能不足矛盾有所缓解
“四五”计划实施后,随着石油、化工、煤炭、冶金等大中型成套项目的推进,高中压阀门的需要量骤增。1972年,各工业部门需要高中压阀门3.6万t,而当时的生产能力仅能满足47%,而且产品还普遍存在寿命短、内漏和外漏等严重质量问题。为了解决高中压阀门短缺和质量问题,一机部重型通用局(由一、三、五局合并而成,1978年一机部重型通用局再次调整,将通用机械制造业单独成立石油化工通用机械局)成立了阀门处,负责阀门行业工作。通过狠抓阀门产品的“三化”工作,使阀门的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达到85%以上。同时开展了产品的定型和统一图样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产品的生产进行了统一规划、分工,再按产品分工进行技术改造。1973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高中压阀门生产企业基建措施项目32个,其中大中型项目2个,小型项目30个,总投资5163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阀门行业最大的一次投资,主要是解决阀门生产中冷、热加工工艺水平和能力问题,重点建设了4条热加工生产线和10条冷加工生产线。通过这些专项措施,使阀门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仅三年时间,高中压阀门短缺的局面得到初步好转,“一短二漏”问题有所解决。1975年,高中压阀门产量达到3.85万t,比1972年增长57.1%,平均每年增长19%。1978年产量突破了4万t。
透平压缩机是石油、化工、冶金等工业部门的关键设备之一,20世纪70年代随着成套设备大型化,对透平压缩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五五”计划的实施需要各种透平鼓风机和压缩机86种、600多台,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内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来看,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一机部把透平压缩机作为整个通用机械行业发展的突破口,召开了全国透平机械会议,确定了发展规划,安排了建设方案。1974年国家批准沈阳鼓风机厂引进透平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并进行扩建。该厂先后引进了意大利新比隆公司MCL、BCL和PCL三个系列离心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进口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等8个国家43套(台)具有国际20世纪70年代末期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包括美国IBM370/138和4331计算机,完成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这是当时通用机械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项目投资。通过引进技术和扩建,沈阳鼓风机厂成为我国最大的透平鼓风机和压缩机专业制造厂,设计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我国大型透平鼓风机和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跨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4.产能布局趋于合理
为加速通用机械行业的发展和适应三线建设的需要,1972年再次对一批骨干企业进行了扩建,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杭州制氧机厂等对口新建四川(简阳)空压机厂、四川(简阳)空分厂、重庆压缩机厂和陕西鼓风机厂等,通用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布局从地域上逐步趋于合理,生产规模和制造能力进一步扩大,产品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