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主要为1958—1965年。
1.中小型氮肥成套设备的研制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氮肥工业基础薄弱,“一五”期间从苏联成套进口了4套氮肥设备,当时我国化工设备的生产主要是为进口成套设备提供少量配件和简单产品。1956年,化工部和一机部开始研究合成氨氮肥设备的生产,确定从年产2.5万t合成氨成套设备开始,组织对氮肥成套设备的研制攻关。1958年国家加快了化肥设备制造的步伐。一机部成立了高压设备技术委员会,负责对生产高压设备进行技术指导,一局也做出“关于加强氮肥设备制造组织领导的决定”,要求各企业把氮肥设备制造任务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与经济任务,事关我国工农业发展速度和全国人民“吃穿”的问题来抓。
围绕氮肥成套设备,以通用机械研究所为主,组织和会同有关生产企业对氮肥厂的关键设备(气体压缩机、鼓风机、冷冻机、气体分离设备、高中压阀门等通用机械)开展了多项科研和技术攻关。压缩机行业原来只能制造一般低压动力用压缩机,1955年大连化工厂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大型高压气体压缩机。1958年二机部和平机器厂和东北机器厂分别研制成功仿苏联、仿捷克的1Γ-266型和2SLK型氮氢压缩机。同时,一机部安排上海精业机器厂、上海大隆机器厂生产5Г循环气压缩机和2S冷冻机等关键设备。随着氮肥工业的发展,作为氮肥设备的心脏——工艺用压缩机先后研制成功。杭州制氧机厂在1958年试制出我国第一套用于冶金工业的高低压流程3350m3/h(氧)空分设备,稍加改进后,成为化肥成套装置的主要装备。这些关键产品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已初步具备生产氮肥成套装备的能力。
1960年,中央成立了由陈云同志负责的化肥领导小组,化肥设备的生产成为机械工业的紧急任务。针对当时氮肥设备中的气体压缩机、冷冻机、制氧机和高中压阀门(简称“三机一门”)严重短缺的情况,一局根据中央化肥小组的指示和一机部党组的决定,于当年底在北京召开了“三机一门”会议,全面安排了年产800t、2000t和5000t合成氨氮肥装置工艺流程中所需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的科研、新产品试制、产品系列化和规格化、产品质量和验收技术标准以及生产计划等。之后,一大批科研项目和重大新产品被攻克,产量迅速增加。“三机一门”会战成为氮肥成套设备带动我国通用机械上水平、上能力的标志。
1961年4月,中央和国务院在杭州召集国家计委、化工部、一机部和上海市领导研究建设大型氮肥厂的问题。会议确定:
1)建设若干个年产5万t合成氨装置,并组织特殊材料进口。由化工部、一机部和外贸部各指定一位副部长组成特殊材料进口小组,在中央化肥小组直接领导下,组织订货、验收、保管和供应等工作,并逐年补充。
2)定点生产。除已商定的高中压容器、大型压缩机和化工设备生产外,又确定了空分设备、高中压阀门、冷冻机、工业泵、风机以及其他通用机械制造厂等115家定点生产企业(其中一机部系统101个,三机部系统6个,化工部系统8个,最后实际落实104个)。在发挥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国家拨专项措施费对定点企业进行必要的改造与扩建。
3)明确成套范围。不仅主要生产工艺设备要成套,而且所有辅助车间、公用工程、洗煤炼焦、电站、动力车间及交通运输所需的设备也要成套。要求工厂安排生产时,逐步提高单机和机组成套。一机部机电设备成套总局设立专门的氮肥设备成套处,负责氮肥设备的成套、配套和补套工作。
4)确定了1961—1964年合成氨装置的建设规划。杭州会议后,一机部、化工部组织了联合办公室和现场指挥部等机构,落实会议精神。明确了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负责合成氨工艺,化工部第四设计院负责尿素工艺,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成套设备的技术归口等。杭州会议在我国氮肥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合成氨装备制造的发展。
1961年11月我国首批自行设计制造的年产2.5万t合成氨成套装置在浙江衢州化工厂和上海吴泾化工厂同时建成投产;从1958年起还狠抓了小化肥成套设备的生产,采取制造与使用部门联合设计和设备选型的方式,在年产2000t小氮肥成套设备基本过关以后,发展了年产5000t和10000t小氮肥成套设备。这标志着我国从制造个别配套产品和一般设备发展到具备了合成氨成套设备制造能力。
1962年,国家科委组织一机部、化工部制定了以发展合成氨为主的化工机械(通用机械)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对我国合成氨装置的规模、工艺流程、原料路线、设备选型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都做出了统一明确的规定,为行业制订科研规划和科研课题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衢州化工厂和吴泾化工厂两套合成氨装置投产后,一机部、化工部和上海市于1963年和1964年在上海两次召开全国氮肥设备制造技术工作会议,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解决有关设计、制造、标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并制定了《关于氮肥设备设计、制造及验收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此后由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组织工厂、院校、研究所等科技力量,完成了高压压缩机的活塞推力、活塞环结构、填料密封和阀片寿命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科研课题,并由化工部和一机部组织了年产5万~10万t合成氨成套设备联合设计和部分新产品设计与试制。
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年产5万t合成氨和8万t尿素成套装置在石家庄化肥厂投产,其中由通用机械研究所设计、太原重型机器厂生产的4000kW6D32-285/320对称平衡式氮氢气压缩机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年全国合成氨产量达到212万t,比1950年增加了3.8倍。从合成氨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合成氨装置建设规模来看,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仅差10年左右。
在中央化肥小组统一领导下,用户和制造部门联合组织科研和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共同攻关,各部门密切配合,有明确而相对稳定的技术政策,使我国的化肥工业和通用机械工业得到同步发展,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同时通过合成氨装备的发展,化工领域的三酸(硝酸、硫酸、盐酸)、二碱(纯碱和烧碱)设备也实现了成套,还促进发展了医药、染料、农药、合成橡胶等领域用的通用机械产品。
2.为各领域配套的通用机械产品的发展(www.daowen.com)
在发展化肥装备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服务的通用机械产品生产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在为炼油化工领域服务方面,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炼油工业发展较快,促进了工业泵中的油泵类产品的发展。如沈阳水泵厂生产的裂化油泵、热油离心泵,上海大隆机器厂生产的往复式热油泵等。另外,北京第一通用机器厂(现为京城压缩机有限公司)研制出丙烷压缩机,无锡通用机器厂(现为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研制出循环氢压缩机,为百万吨炼油成套装置提供了重要产品。
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年产1万t维尼龙成套设备。1965年由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组织了由上海新建机器厂、上海四方锅炉厂、广州重型机器厂、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和化工部第一设计院构成的联合设计组进行设计,同时安排了成套设备制造企业。至1967年基本实现了设备成套,并先后共建成11套成套装置。这种设备由于耗电量大,工艺落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不再发展,但在当时为解决我国人民穿衣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
随着化工领域用通用机械产品的发展,在我国当时缺乏镍、铬合金资源的情况下,冶金部门发展了低合金高强度锰钒系列钢,替代了镍铬系列钢,为通用机械用耐腐蚀材料立足国内建立了基础。
在为冶金工业服务方面,沈阳鼓风机厂研制出风靡一时的东风牌小锅炉鼓风机,设计制造了DA3250-41型高炉用离心压缩机;哈尔滨汽轮机厂和上海汽轮机厂分别生产了配套50m2烧结机的3500m3/min大型焦炉鼓风机与高炉鼓风机以及高炉用ZA3250-9-1轴流压缩机。
在为电力工业服务方面,先后发展了为5万kW和10万kW火力发电机组配套的各种风机、工业泵、阀门等。如沈阳水泵厂研制的DG270-150高压锅炉给水泵,长沙水泵厂研制的湘江64-19型循环水泵,石家庄水泵厂试制的PH、8PH、10PH灰渣泵,沈阳鼓风机研究所设计的4-73系列电站锅炉鼓风机和引风机等。
在为矿山工业服务方面,先后研制出直径达3.5m的双吸矿井用离心通风机、60-2型矿井轴流通风机、LK4-61№35型矿井离心通风机等,矿山用风机、各种矿山泵等基本满足需要。1958年前后,以通用机械研究所为主研制出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L型动力用空气压缩机系列产品,这是压缩机技术的一次飞跃。
在为造船工业服务方面,主要是发展了一些船用泵。
在为国防军工和尖端科技服务方面,研制出一批高水平的通用机械产品。1965年,沈阳水泵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反应堆主泵;通用机械研究所于1964年完成了为“820”军工配套的隔膜计量泵和阀门设计;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生产了仿苏的舰船用K10高压往复压缩机;南京压缩机厂生产了为舰艇配套的CZ系列压缩机。这些军工重点产品大多数是国内首台,都是参数高、性能要求严、结构和材料特殊、加工难度大的非标产品,代表了当时通用机械产品的最高水平。
3.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形成
为了适应化肥工业及其他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对通用机械产品的需要,较大规模扩建了一批通用机械制造厂,主要有沈阳鼓风机厂、沈阳空压机厂、沈阳水泵厂、沈阳铸造厂、石家庄水泵厂、上海大隆机器厂、上海合众冷气机厂、上海阀门厂、杭州制氧机厂、广州重型机器厂、重庆通用机器厂、金州重机厂、上海水泵厂、上海新建机器厂等,并新建了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苏联援建156项之一)、开封空分设备厂、北京金属结构厂、开封高压阀门厂、武汉鼓风机厂、柳州空压机厂等重点骨干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的建成,形成了通用机械制造业的骨干力量。
通用机械研究所根据发展需要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将石油机械、橡胶塑料、气体分离等专业分出另行建所(如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等),逐步成为行业的科研骨干力量。同时在各主导厂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建了一批二类专业研究所(杭州制氧机研究所等)。通用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队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1958—1960年的三年中,通用机械制造业完成基建投资4.6亿元,是1949—1957年完成基建投资5300万元的8.7倍。
随着通用机械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1957年风机制造业首先成立行业组织,1958年压缩机制造业成立行业组织,1960年泵、阀门等制造业也相继成立了行业组织。各行业的技术情报网先后建立,专业性和综合性科技杂志先后创刊,行业情报工作和以产品质量、厂际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活动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对于提高通用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交流传递技术信息、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1965年,通用机械制造业已能为国民经济提供年产2000t、5000t、10000t小型合成氨成套设备和2.5万~6万t中型合成氨成套设备,也可以为年产100万~150万t炼油装置、5万kW和10万kW火电机组、1513m3高炉、120万t/年煤矿、150万t/年洗煤厂等提供通用机械产品。
可以说,这一时期为我国通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用机械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