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现代畜牧业是在改造传统畜牧业过程中,即在向畜牧业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至今仍普遍实施的以系统的开放性、资源的高投入和生产的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它虽然属于现代畜牧业的范畴,但它还属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目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正处于常规现代畜牧业阶段,畜牧业现代化程度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取得不小的成就。畜牧机械发展从无到有,由生产单一机械发展到生产多品种、多系列以及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设备和成套化设备。目前,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等方面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化电子、液压、气动及自动控制技术及声控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中崭露头角,并使畜牧机械与动物生产过程中的防疫、施药、微量元素添加、品种改良适应性等方面结合得更为紧密。现代高新技术已广泛渗透到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优秀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良种的快速繁育,提高动物产品的生产性能和质量,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饲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断加强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并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在畜禽产品生产中,各类畜牧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促进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尽管我国畜牧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快速实现我国的畜牧业现代化,仍然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
(一)畜禽产品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从总体上看,我国畜禽产品生产水平的某些指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在某些方面还落后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畜禽个体生产水平低、饲料报酬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畜牧科技含量较低、经营管理水平滞后。就畜禽个体生产水平来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主要畜禽的出栏平均胴体重,除骆驼和山羊略高于发达国家外,其他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蛋鸡、奶牛、水牛、绵羊、奶山羊等奶畜和蛋禽的平均个体生产水平,我国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64.6%、37.5%、35.0%、23.2%和63.8%。就饲料报酬率来说,由于我国饲草饲料生产的优质高产、畜禽良种化等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畜禽产品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资源转化率相应较低。就劳动生产率来说,由于我国的常规现代畜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等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还是以传统养殖为主,因而劳动生产率较低。就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来说,尽管我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许多畜禽产品的总产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除禽蛋外,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畜禽产品质量水平不高
实现良种化是保证畜禽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培育生产符合当前消费需求的健康、安全、美味、新鲜的优质畜禽产品,才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的良种化进程显然滞后于市场上对畜禽产品高品质需求。我国所利用的地方品种虽然具有耐粗饲,适应环境能力强,繁殖性能高,肉品质好等优点,但存在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率低、瘦肉率低等缺点。此外,为了追求更高利润,畜产品品质不高,养殖业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当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焦点时,畜禽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也为人们所关注。由于畜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经由数量、价格竞争,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因而对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能保证优良品质和安全性的畜禽产品不仅不适应国内市场要求,也使畜禽产品的对外出口受到越来越多贸易壁垒的制约。
(三)饲草饲料资源相对紧缺(www.daowen.com)
根据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特点,饲草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我国的草地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良与建设。一是由于不注重对天然草场的改良和人工草场的建设,以及对合理载畜量的指标管理,导致草地资源退化、沙化以及鼠害、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生产能力萎缩。二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畜禽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牧场草地的面积却在逐渐减少,致使人、草、畜的矛盾日益突出。草地一直被超负荷利用,得不到休养生息。这也是常规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相对于草地资源的再生周期而言,牧草资源被超速、超前、超量消耗。三是人地矛盾突出。2006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79千克,扣除口粮、种子、工业用粮、正常损耗外,可用于饲养畜禽的饲料粮并不充裕,致使饲料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由此,畜牧业发展所必需的饲草饲料资源相对紧缺。
(四)畜牧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
畜牧业生产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是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于自然风险而言,一方面,大部分牧区都是高寒、荒漠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少,一年只有四五个月的青草期,水源不足。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寒潮、雪灾、暴风、旱灾、鼠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爆发频繁。另一方面,由于畜禽生产管理人员疫病防治经验不足,使得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遍及全国农村的个体养殖户和散养农户,更是普遍忽视畜禽疫病的防疫。一旦出现疫情,补救措施不够及时,导致动物死亡率较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上述两个方面,暴露了畜牧业对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较差,畜禽产品的生产能力不够稳定的情况。对于市场风险而言,由于畜牧业生产者当中,真正懂经营、会管理的养殖户不是很多,往往在遇到市场价格波动时,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行情,或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而遭受损失,甚至被迫退出生产。再者,许多养殖户都还是小规模经营,资金筹集渠道狭窄,畜禽再生产投入多为自有资金。资金实力弱,也是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社会化生产程度不高
我国畜牧业中大多仍然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还没有完全形成,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有待继续建设完善,多数养殖场需要承担从仔畜繁殖到畜禽饲养等一系列生产任务,而不只是承担某一个作业环节。另外,对于畜禽产品附加值增加较多的加工产业,往往加工能力不强,不但畜产品在运输中损耗较高,而且不能对畜禽产品开展综合利用。相应地畜牧业社会化生产经营程度也不是很高,还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生产者数量众多的现象,而且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因此,当生产有利可图时,大家一哄而上,造成生产过剩;当生产出现无利时,又都压缩生产,造成供应短缺的现象。畜禽产品的生产数量不能按照市场需求数量来确定,往往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使养殖收入不稳定。这种“小而全”的饲养模式导致畜牧业的商品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很低,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