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畜产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原料不合格、企业缺乏积极性、监管体系存在缺陷等几个方面,但直接针对这几个方面采取政策措施来保障畜产食品安全目标却效果欠佳,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这些直接原因的背后还潜藏着深层次的根本原因——畜产食品市场上的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乃至政府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原料不合格、企业缺乏积极性、监管体系存在缺陷等几个方面,但直接针对这几个方面采取政策措施来保障畜产食品安全目标却效果欠佳,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这些直接原因的背后还潜藏着深层次的根本原因——畜产食品市场上的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乃至政府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

畜产食品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使得畜产食品市场上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乃至政府之间存在着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畜产食品安全品质为内在品质,消费者很难从外观辨识出来,使得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存在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

第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健全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与手段,导致政府等监管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

第三,政府等监管者的畜产食品安全信息不能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消费者,导致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缺乏作出抉择的信息。

第四,上层监管者和下层监管者因掌握的畜产食品安全信息情况不同,且不能实现信息完全共享和沟通,将导致上下层监管者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

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乃至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是畜产食品安全信息不易获取以及传递不畅等。

(一)生产经营者的信息获取与传递

1.信息获取

畜产食品产业链较长,也比较复杂,其中包括众多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即便是同一个畜产食品加工者往往也同时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既是某种畜产食品的生产者,又是某种原料的购买者。因此,对某一特定畜产食品而言,上游生产经营者相对于下游生产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下游生产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则处于信息相对劣势地位。

(1)以畜产食品为直接加工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由于缺少相应的畜产食品原料安全信息,不能严格控制原料安全水平,而可能导致其所加工畜产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畜产品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特点,决定了以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经营企业很难了解一家一户是如何生产畜产品的,有无使用违禁兽药和违规使用抗生素等。虽然企业可以通过细致的检验来确定原料是否合格,但因企业的生产量相对于农户的小规模要大得多,检验成本高昂,而且详细检验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企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之后,很可能查出了问题,但找不到责任人,最终还要自己付费。由于信息缺乏,企业不确定自己获取的原料、半成品是否合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畜产食品的安全水平。

(2)畜产食品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很难确切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的加工过程。因此,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往往热衷于在加工过程中,添加芳香剂、增稠剂化学制剂,来改变畜产食品的外观和消费者可以体验到的品质,而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致力于营养、安全等方面的改进。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违规操作也在所不惜。此外,畜产食品产业链较长而且复杂,出了问题各层级之间容易相互推诿扯皮,由于缺乏有效、详细的信息,具体责任往往很难落实,在查处上也比较困难,给许多不法生产经营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2.信息传递

生产经营者的信息传递能力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当市场上充斥着各类不同安全水平的畜产食品时,如果企业能够把自己产品的高安全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某种途径确认之后,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并增加重复性购买,也许会使得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达成双赢。然而,生产经营者通常主要通过商业渠道传递信息,信息的公正性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尤其是广告市场的混乱,虚假广告的大肆泛滥,消费者对广告信息已经产生戒备心理,而大大降低了商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消费者比较信任的第三方信息供给不足,虽然已经有一些认证机构通过畜产食品安全认证并发布有关信息,但信息量非常有限,而且由于认证机构的违规事件时有发生,认证信息的权威性也经常受到质疑。

(二)消费者的信息获取与传递(www.daowen.com)

1.信息获取

消费者获取畜产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而且信息质量较差,有效信息严重不足。消费者比较信任的食品安全信息主要来自: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品质的感知、对产品部分内在品质的体验和对产品标识认知,来自政府、公众媒体和相关专业机构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

产品的外观品质主要指颜色、光泽、大小、肥瘦、伤迹、纤维粗细、新鲜度等外在的一目了然的信息。这些信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可以获得,但各种化学制剂的使用很容易改变产品的外观品质。因此,仅凭产品外观品质提供的信息远不足以判定畜产食品的安全水平。

产品的部分内在品质是指鲜嫩程度、汁的多少、味道浓淡、口感风味、烹饪特征、对健康有无直接损害等,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之后得到的进一步的产品安全信息。相对于外观品质,这些内在品质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但诸如抗生素、激素沙门氏菌重金属、兽药残留以及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及比例等畜产食品安全特征,消费者仅凭自己的体验,根本无法获得。

产品标识明确列出了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组成成分、营养素含量和所使用的添加剂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身体验的不足。但是,企业出于逐利的考虑,往往不会主动且准确地标识出畜产食品安全信息,加上各种化学制剂和添加剂等的广泛使用,以及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与识别能力有限,消费者很难确切地知道特定畜产食品所使用的辅料是否会对或者可能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胁。

政府、公众媒体和相关专业机构发布的信息,对消费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这类信息也存在着公开发布的信息太少而且通常滞后的问题。消费者还可能通过群体之间的交流间接获取部分信息。但这部分信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信息来自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因而缺乏客观性精确度;信息发布滞后且获得困难,通常消费者自身发现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此期间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例如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案中,直到消费者高正将问题反映出来时,已经有多名儿童因为食用劣质奶粉而死亡。

2.信息传递

目前,消费者不但不能有效获取畜产食品安全信息,而且消费者发现的畜产食品安全信息也很难有效地传递出去。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维权意识差,而且缺乏表达机制。消费者在购买到不合格的低质食品之后,因缺乏有效的呼吁手段和途径,往往咒骂几句,扔掉产品,以后停止购买。消费者表达、传递信息的途径较少且效率不高。消费者正当权益被侵犯或者发现畜产食品安全问题后,投诉常常得不到受理,或者诉讼程序拖拉,使得消费者很难将自己获取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传递出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此外,某些消费者愿意为高安全水平的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但很难让生产经营者明白自己的需求,并把自己和别的消费者区分开来。

(三)政府的信息获取与传递

1.信息获取

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者反馈信息匮乏,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许多的难题。一方面,政府监管面对的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的农户和多、小、散、乱的食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充分了解产业链上每个生产经营者的行为,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监管成本相当高昂;另一方面,大多数消费者被动地选择“用脚投票”,政府很难获得有关产品安全方面的负面反馈信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信息来源。此外,各级政府利益不一致,相互隐瞒信息时有发生。例如,中央政府严打不良食品企业,而地方政府出于经济税收等利益考虑,不检查或者查出之后不公布不上报等。同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封闭,使得监管很难顺畅执行。有限的信息,被分割、隐藏,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2.信息传递

虽然政府大力打击制假售假企业,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但因中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广大农村消费者很难确切了解政府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这是造成中国农村市场劣质、不安全食品问题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