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牧业合理布局的概念和意义
畜牧业布局是指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亦称畜牧业生产配置。实质上是指畜牧业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畜牧业布局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畜牧业各部门在地域之间的分工关系,即生产格局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畜牧业各部门在一定地区内部的比例关系、协调状况和分布特点,即结构的安排。生产格局安排和结构的安排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畜牧业布局或者是根据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而自发形成,或者是人们遵循自然经济规律有计划地自觉加以配置的。也就是说,畜牧业布局既不是凝固和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类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调整和发展。显然,畜牧业布局是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性。
合理的畜牧业布局,应该符合各个不同地区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保持各种自然资源的协调和生态平衡,保证自然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同时,合理的畜牧业布局,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尽可能多地发展对本地区最有力的部门,并各自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所谓畜牧业合理布局是指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使不同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本地区的特点,重点发展某些畜禽,生产某几种畜产品,实现地区的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畜牧业生产获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实现畜牧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畜牧业合理布局是充分合理利用各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保护和改善地区生态平衡的前提。
第二,畜牧业合理布局是发掘生产潜力,发挥生产优势,从而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大经济效果的手段。
第三,畜牧业合理布局可以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具特点又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畜牧业产业结构,并促使畜牧业逐步向区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四,畜牧业合理布局还可以促进以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合理布局,使有关部门避免计划工作和投资的盲目性。
(二)畜牧业合理布局的依据和原则
1.畜牧业合理布局的依据(www.daowen.com)
畜牧业所从事的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必将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和评价各种条件的作用和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畜牧业的合理布局。
(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与畜牧业关系极为密切,其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限制牲畜品种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畜禽品种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同,使得不同品种的牲畜在地理分布上各有其特定的区域。例如,水牛不适于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牦牛则是高寒地区的主要牲畜。另一方面,决定并影响天然草场类型的形成与分布,从而影响畜牧业布局。由于气候和海拔等的影响,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草场类型,因其牧草成分、营养价值和产草量等不同,适宜的牲畜品种各不相同,并且会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改变。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草场四季常青,终年可以放牧;而温带地区四季分明,草场也随之有枯有荣。
(2)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畜产品的市场供求与价格、贸易和加工条件、交通和运输条件、经济地理位置、消费市场的容量和趋势、已有生产基础和水平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这些条件综合作用于畜牧业生产和布局,其影响力往往大大超过自然条件的作用。例如,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和改善,不论是开辟新的交通运输网络,改善原有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还是采用新的运输工具,都会增加运输量、缩短运输时间,从而扩大畜产品的商品产地范围,加速畜牧业专业化的发展,使畜牧业布局更加合理。
(3)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包括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工具、饲养技术、生产技能及其技术熟练程度等,技术条件对畜牧业布局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主要通过技术条件的变化,来加强或者减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畜牧业布局的影响,从而改变畜牧业布局。例如,东北地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一年养猪半年长肉,虽然饲料成本优势明显,但本地消费猪肉仍需从外地调入才能实现供求平衡。近年来随着养猪设施的改进和育肥方法的更新,不仅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饲养成本,促进养猪业进一步发展,还出现许多瘦肉型猪饲养基地。
2.畜牧业合理布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依据生产布局的一般原则,结合畜牧业特点,畜牧业合理布局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充分合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发挥地区自然优势,注意维护生态平衡。这是因为,一方面牲畜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有依赖性和选择性,畜牧业布局应该符合生态适宜性;另一方面中国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复杂多样,同种牲畜在不同地区饲养经济效果差别很大,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有利的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将畜禽安排在最适宜饲养的地区,以发挥本地优势。又因为自然条件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在安排畜牧业合理布局时,一方面要适应自然环境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科学技术发展,人们控制与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有可能对局部自然条件进行改造,或培育出新品种,使其适合人们的需要。但要注意无论是利用、适应还是改造,都要建立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2)充分考虑并适当安排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考虑并适当安排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指在安排畜牧业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劳动力状况,历史生产经验和传统习惯,生产技术状况,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情况,以及需求和价格等因素。充分考虑并适当安排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见效快的地区或畜牧业基地优先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同时根据自然经济条件,有计划地扶持经济不发达的山区、牧区建立新的畜牧业基地,使地区间的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3)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实行地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所谓地区专业化就是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长,优先建立投资效果好、见效快的各种畜产品商品基地。专业化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支持措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畜产品产量,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也有利于组织物质供应和畜产品销售。所谓综合发展就是要在实行地区专业化的同时,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防止过分集中而造成的片面专业化。因为每个地区发展畜牧业的资源都是多种多样的,单一地发展某种畜禽,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大,而且往往一种畜禽的发展需要其他一些畜禽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例如,一些适宜发展绵羊养殖的牧区,往往需要配合适当数量的牛,这样牛群先采食较高的牧草后,仍不影响羊群利用,并且可以利用牛奶给羔羊补喂。畜牧业生产本身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农林牧结合以及牧工商综合发展。综合经营不仅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而且可以调节季节供求差异,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减少经营风险;此外也有利于满足本地区多种多样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4)合理组织和管理畜牧业生产,使生产前与生产后的全过程密切结合。遵循便于畜牧业生产全过程合理组织与管理的原则,不仅要使畜牧业布局与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等的需要相适应,而且要注意使其他相关产业(饲料和屠宰加工等)布局适应畜牧业布局的要求。例如,发展奶牛和肉牛饲养,不仅要考虑奶牛和肉牛的生产环节,也要考虑产前各种饲料的生产与'加工以及产后鲜奶收购、肉牛屠宰、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配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