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

如何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者形成的生产率被称为全劳动生产率,后者形成的生产率被称为活劳动生产率。所以国内外广泛采用这一指标来计算农牧业劳动生产率。通常,生产单位畜产品所需工时愈少,劳动生产率愈高。②只有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畜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积累。因此,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根本途径。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我国畜牧业劳动生产率。

如何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

(一)畜牧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评价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支出的劳动时间。用公式表示如式(4-1)或式(4-2)。

公式中“质量合格的畜产品数量”是指“有效劳动成果”,它可具体化为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且质量合格的实物量,即总产量或商品量等,也可以是总产值。根据计算和分析需要,还可以从总产值中减去物质消耗求得净产值,或减去生产销售成本求得纯收入。这样可以消除物质消耗、销售成本对“劳动成果”的影响,从而更准确计算出单位时间生产的净产值、纯收入。

公式中“消耗的劳动时间”指消耗活劳动时间和物化劳动时间的总和,也可仅指消耗的活劳动时间。前者形成的生产率被称为全劳动生产率,后者形成的生产率被称为活劳动生产率。但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物化劳动时间的计算比较困难,一般只计算活劳动时间的消耗。在实际工作中不计算物化劳动时间也可基本反映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和变动趋势,并可具体化为人年、人日、人时,通常以人年为单位计算。反映畜牧业劳动率的指标有:

1.平均每个农牧业劳动力一年内生产的主要农畜产品数量

在这里之所以要混合计算,是由于我国农牧区劳动者生产的“兼业性”所决定,特别是在目前农牧民家庭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从事农牧业劳动时间难以截然分开;另外,也是为了考核农牧业劳动者的综合生产能力。这一指标的特点是既能反映劳动生产率,又能反映劳动力的利用率。因为按“人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于劳动者全年参加生产的工作日数和平均每个工作日的产量。利用这一指标,既能督促生产单位提高劳动力利用的程度,又重视提高劳动力利用的效果,以便共同促进总产量的增长。所以国内外广泛采用这一指标来计算农牧业劳动生产率。

2.平均每个农牧业劳动力每工时所生产的畜产品数量

这一指标国外采用的多,科研上用得多。通常,生产单位畜产品所需工时愈少,劳动生产率愈高。该指标的特点是能准确反映畜牧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水平,便于比较,但需有详细工时记录统计表

3.平均每个生产者一年内所创造的总产值

该指标是按生产者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生产出各类产品的产值计算的。其优点是可以克服用实物单位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局限性,便于综合考核各种不同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考核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年份间劳动生产率水平。但计算时要注意价格口径的一致性。

4.平均每个劳动者一年内所创造的纯收入

该指标是将劳动者创造的农畜产品价值扣除农畜产品成本后,用年平均劳动者人数去除求得。它表明劳动者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水平。

5.平均每个农牧业劳动者可供养的人数

该指标是指生产的农畜产品除养活劳动者本人以外,剩余农畜产品可供养社会非农牧业劳动者的人数。供养的人数越多,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该指标表明一个国家农牧业总的生产水平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而可用于进行国际比较。

按产品数量或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时,一般只能在生产周期结束后进行,为了及时了解日常劳动力利用的效果,合作经济组织还采用劳动效率指标来反映。所谓劳动效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条件下,所完成的工作量。其计算公式如式(4-3)。(www.daowen.com)

公式中“作业工作量”,也是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对某些机械作业、围栏种草、植树造林打井修渠等项作业,多通过劳动效率来衡量劳动成果。它是计算劳动生产率的一种补充指标。

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就意味着单位畜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减少,或在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农畜产品。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反映畜牧业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指标,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对提高畜牧业生产单位、畜牧业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效益都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①可在不增加,甚至大量减少畜牧业劳动力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畜产品。②只有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畜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积累。③只有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广大农牧民腾出更多时间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休息、娱乐。④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是无止境的,而提高劳动力利用率要受到人的生理因素的限制。因此,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二)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

影响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地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就清楚地说明,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物质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技术条件主要指科学技术状况、劳动的物质技术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的增长速度、农牧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非农部门对畜牧业的影响力、经济关系、经济形势、生产规模、劳动组织、劳动报酬、劳动态度、劳动者素质以及农牧民收入水平等。因此,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综合起来就是要不断改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增加产量和降低劳动消耗。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我国畜牧业劳动生产率。

1.不断改进畜牧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在劳动过程中,只有劳动者借助于工具,才能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以先进机器代替简陋工具,就可以突破劳动者生理器官功能的制约,大大提高畜牧业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资金缺乏,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使用机器要在地区和作业项目上进行选择,力求物化在机器中的劳动量,低于它所能代替的活劳动量中的必要劳动部分,并使被取代的劳动力也能够得到合理安排和利用。

2.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由于畜牧业生产对象的特殊性,尤其是草场畜牧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更大,在农业中,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所以加深对自然力的研究,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开展农牧业基本建设,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使劳动力的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条件相结合,是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3.不断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对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畜牧业中,运用畜牧业机器设备,采用畜牧业生物技术,搞好畜牧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要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就要加强对农牧民的智力投资,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4.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牧民对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农牧民采取各种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办法的根本保证。没有农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可能的。提高农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保证农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收益。为此,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农牧业政策,例如财政信贷政策,农牧民合理负担政策,市场法规的完善和健全等。

此外,还有其他措施,如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体系等,对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也都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