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畜牧业劳动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畜牧业劳动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畜牧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动,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技术熟练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畜牧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指标。(二)畜牧业劳动与劳动力的特点劳动力资源只有投入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畜牧业劳动力是畜牧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畜牧业劳动力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畜牧业劳动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一)畜牧业劳动力概念

畜牧业劳动力是指能够参加畜牧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畜牧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能够参加畜牧业劳动的人数,通常包括已达到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数和实际参加或可能参加畜牧业劳动而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按照我国现行规定,男性公民的劳动年龄是16~60岁,女性是16~55岁。畜牧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力、智力、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状况。其中,劳动者的体力不单是在劳动中得以发挥劳动力的生理基础,也是劳动者的智能得以提高的生理基础。劳动者的智能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这是劳动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关键所在。但劳动者的智能是社会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养和劳动者长期学习锻炼的结果,而且劳动者的智能和体力能否很好发挥的内在因素是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和物质需要。因此,劳动力素质是劳动者的体质、智能和思想三方面的统一。

畜牧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动,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有农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和劳动力的自然减员。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如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布比例的变化,人口政策及其实施状况,畜牧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畜牧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农牧区教育的普及状况,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等。通常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畜牧业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不同。传统畜牧业的饲养劳动、管理活动中,劳动力的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男、女或整、半、辅助劳动力的划分常用来反映劳动力的质量;而在现代畜牧业中,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增大,体力因素的意义相对降低。因此,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技术熟练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畜牧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指标。

(二)畜牧业劳动与劳动力的特点

劳动力资源只有投入使用才能发挥作用。畜牧业劳动力资源主要用于畜牧业生产,由于畜牧业生产有不同于其他生产部门的特殊性,因而便产生了畜牧业劳动力使用的特殊性。深刻认识这些特殊性,对于合理组织畜牧业生产十分重要。

1.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畜牧业劳动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这些动物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培育出来的,是制造畜产品的“活机器”,本身具有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但必须与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畜禽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抵抗力较为脆弱,它们不但每天需饲喂照管,且比农作物和野生动物要求更严格的生活条件。一般来讲,畜禽供给人们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供给畜禽饲料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环境条件。当饲养者提供给畜禽以适宜的生存环境,优质、丰富的饲料,精心的饲喂和管理,畜禽就回报饲养者以丰富而优质的产品。当饲养者对畜禽照管不周时,其损失程度远比农作物疏于照管造成的损失严重得多,甚至影响禽畜一生以至后代的健康与品质。同时,畜禽的饲养目的和作用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仔猪可留作种畜也可以育肥出售。家畜的这些特性要求饲养者精心照管、勤于观察、科学饲养,从而能够根据畜禽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独立而果断地决策,及时采取相互连贯的一系列措施。因此,饲养畜禽必须有严格的责任制度,劳动组织必须常年固定,饲养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必须具备专门技能,这是畜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2.劳动内容的双重性

广义的畜牧业生产劳动,除了畜禽饲养劳动外,还包括饲料生产劳动。饲料生产、加工、贮运、保管等方面的劳动,不但劳动量大、劳动季节性强,而且劳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饲养劳动的效果。国外多数以畜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既养畜禽,又种饲料,如德国、荷兰。这样劳动的主要优点是既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又利用自身条件降低了饲料成本,从而提高养畜劳动的经济效益。可见,把饲料生产劳动和畜禽饲养劳动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畜牧业生产的客观要求。畜牧业劳动内容双重性的特点,要求畜牧业劳动者具备一定的素质,兼有畜牧、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劳动时间的均衡性

种植业生产特别是大田生产所需要的用工量在全年是很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就是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在作物生长时期,只要生产者给作物创造了有利的生长条件,作物就可以自己生长,而无需生产者不断地投入劳动。与种植业劳动相比,畜牧业的劳动对象是动物,一般需每天饲养,畜牧生产期间不存在劳动时间的间断,即使在畜禽不提供产品期间,仍需不断地投入饲养管理劳动,故用工量在全年基本上是均衡的。同时,舍饲家畜的生长发育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小于植物,舍饲畜牧业的劳动季节性一般远远小于种植业生产。由于畜牧业劳动时间的均衡性,劳动力利用率高,因而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畜牧业饲养劳动强度不大,有利于吸收农村中的女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参加畜牧业生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牧民收入。

4.劳动产品的阶段性(www.daowen.com)

畜牧业劳动与种植业劳动,从凝结的产品看,都是自然和劳动相结合的特殊产品。但种植业劳动平时不能直接取得产品,劳动成果体现在最终产品上,劳动的有效性和报酬只有等到作物收获后才能确定。畜牧业劳动虽然大部分也是最后才能取得最终产品,但有些还是可以经常取得产品的。如多数幼畜每经过一个生长阶段都可取得半成品或中间产品。因此,畜牧业有条件按照管理畜禽的数量和各阶段取得的产品量如繁殖数、成活数、增重量等分别确定劳动的有效性,及时计算报酬,从而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与种植业劳动相比,畜牧业劳动的技术性较强,劳动常年不间断,劳动力利用率高,人均提供的畜产品产值也相对较高,因而畜牧业劳动报酬往往高于种植业劳动收入。

(三)劳动力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

畜牧业劳动是畜牧业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过程,劳动者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没有畜牧业劳动与自然条件的结合,就没有畜牧业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畜牧业劳动力是畜牧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畜牧业劳动力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

畜牧业发展要靠科技的变革和创新来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高素质的畜牧业劳动力,能够对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具备对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等方面信息的接纳、消化、反馈能力,有利于先进畜牧业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2.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

在畜牧业现代化条件下,现代畜牧业生产要素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比例越来越大。高素质的畜牧业劳动力能够了解现代生产要素的性能,进行理性的选择和合理地组织生产要素,从而降低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并且生产出适销对路、具有高附加值的畜产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3.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畜牧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决定了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进而又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合理程度。科学技术是实现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高素质的劳动力作为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体,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够适应调整的需要,主动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4.影响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畜牧业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变革。家庭劳动力外出本身就是一种开放行为,外出换来了资金和其他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家庭,特别是现代商业资本和观念的进入,改变了小农经营的目标和方式,打破了小农的封闭性和独立性,使分散的农牧户能够按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