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同产品产业发展的差异性

不同产品产业发展的差异性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生猪、家禽产业发展较早,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提高较快。我国猪肉、禽肉、禽蛋的自给率都较高,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2008年以前,我国猪肉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近30万吨到国际市场,近年来尽管猪肉进口增长幅度较大,但绝对量相对较小,不足100万吨,不到国内总产量的2%,因而我国猪肉依然保持较高的自给率。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发展缓慢是导致肉牛产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同产品产业发展的差异性

尽管自1980年以来,畜牧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结构逐渐多元化,猪肉比重逐渐下降,牛肉、禽肉等其他肉品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在肉类产品中,猪肉比重依然过高,牛肉等草食肉品比重过低。2000年以后肉类生产结构基本稳定,其中猪肉占65%左右、牛肉占8%左右、羊肉占5%、禽肉等其他肉品占22%左右。

我国生猪家禽产业发展较早,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提高较快。2007~2014年,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数量由8010万户持续下滑至4689万户,降幅达41.5%o同时,年出栏3000~9000头的养殖场数量快速增长。2014年规模化比重达到70.8%(新标准为41.8%)。2015年,大约有500万养殖散户退出养殖业,全国养猪户减少到4000万户以下,规模化养殖场成为生猪饲养主体。2007年肉鸡养殖年出栏1万只以上、5万只以上、10万只以上、50万只以上、100万只以上的规模比重分别为55%、22.0%、12.8%、6.8%、4.9%,2014年这一比重分别提高到73.3%、44.7%、31.8%、19.2%、13.6%,中大型规模的肉鸡养殖已成为我国未来肉鸡饲养的主要模式。

规模化水平地提高带来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国猪肉、禽肉、禽蛋的自给率都较高,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2008年以前,我国猪肉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近30万吨到国际市场,近年来尽管猪肉进口增长幅度较大,但绝对量相对较小,不足100万吨,不到国内总产量的2%,因而我国猪肉依然保持较高的自给率。禽蛋和禽肉的自给率都在100%以上,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保持少量的出口。(www.daowen.com)

牛羊肉竞争力在下降。2007年以来我国牛肉生产增长变得较为缓慢。“十二五”期间,中国牛肉产量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较“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4个百分点。供求矛盾推动近年来牛肉价格显著增加。我国牛肉集市均价从2000年的12.63元/千克上涨到2015年的63.24元/千克,价格连涨14年,上涨了4倍。2012年以来,牛肉进出口逆差逐年扩大,2015年牛肉进口连续第四年增长,且增速明显。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发展缓慢是导致肉牛产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014年我国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仅为27.6%。散养户及小规模养牛户仍占主体,这种分散的小规模养殖,绝大部分是粗放式的饲养管理与经营方式,养殖环境差,科技能力不足,高耗低效,造成肉牛育肥效率低、牛肉品质差,并导致非定点屠宰和集贸市场销售为主导的流通方式,无法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肉牛产业体系。肉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相比之下,奶制品产业竞争力最弱。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的分析和预测,2015年我国奶制品的自给率只有78%,2020年和202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73%和71%。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奶制品的生产发展跟不上消费增长。我国奶业从种牛、冻精、饲草饲料、饲养设备等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均高度依赖进口,且奶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单产水平相对较低,单位奶产量的成本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奶业主产国。此外,乳制品是我国近年来安全事件最为频发的食品之一。从2004年的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2008年的“三聚氢胺”事件,2012年的光明“质量门”事件,到2013年的新西兰奶粉有毒物质事件等,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城乡居民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明显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