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畜牧业生产力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在政府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下,我国畜牧业生产经过1949~1952年的恢复,在1953~1957年取得较大发展,畜牧业生产能力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1957年,我国大牲畜存栏数达到8382万头,比1949年增加2380万头,增长39.65%;猪存栏数为14590万头,比1949年增加8815万头,增长152.6%。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398.5万吨,人均占有量为6.16千克,比1949年增长50.24%。
1958~1977年,我国相继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畜牧业发展时起时落,处于曲折徘徊阶段。1961年,我国大牲畜存栏量为6949万头,比1957年减少1433万头,下降了17.1%,猪存栏量为7552万头,比1957年减少7038万头,下降了48.2%。1962年,我国逐步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思想,实行国民经济调整,鼓励发展畜牧业,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全国大牲畜和猪的存栏量分别为8421万头和16693万头,分别比1962年增加1401万头和6696万头,分别增长了20%和67%;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551万吨,比1962年增加357万吨,增长了约1.5倍。然而,1966年5月,我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经济领域大批“唯生产力论”,在农业方面搞“以粮为纲,战备夺粮”“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农村经济因此停滞不前,刚刚复苏的畜牧业经济又遭受破坏。同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也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畜牧业飞速发展,迅速壮大。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家庭养畜和大家畜的养殖;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农业部《关于加速发展畜牧业的报告》,农民开始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同时,我国草原地区还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明确了草原保护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责、权、利,实现了“草有其主”。特别是1985年国家完全放开猪肉、蛋、禽和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加之我国处于经济短缺时代,畜产品需求旺盛,养殖业利润丰厚。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要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总量上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1999年,大牲畜年底存栏数达到15025万头,其中牛存栏12698万头,均是历史最高水平;肉类总产量达到5949万吨,禽蛋产量2135万吨,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www.daowen.com)
20世纪90年代后期,畜牧业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的相对过剩、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生产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结构调整的阶段。从2000年起,大牲畜的存栏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0~2007年,生猪存栏量在4.3亿头水平徘徊;家禽保持稳步发展;奶牛养殖快速扩张,牛奶产量显著增长。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爆发,对奶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也将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到一个重要位置。随着农业行业标准专项制修订计划的启动、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颁布,畜牧业发展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效益齐增阶段。2014年,肉类产量达到8707万吨,禽类产量达到2894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牛奶产量372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为了对畜产品的供给增长进行综合审视,这里根据不同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将各种畜产品的产量折算成蛋白当量,再进行加总,从而得到所有畜产品总体的供给变化情况。1985年我国畜牧业产出的蛋白当量仅有250万吨;1985~1995年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绝大部分年份的增长率在两位数之上,1995年达到709万吨;从90年代中后期起,畜产品生产速度放缓,进入结构调整阶段,1996~2005年年均增长率达到4%,2005年蛋白当量达到1058万吨;随后10年(2006~2015年)畜产品生产继续进行提质增效的转型升级,保持2%的年均增长率的平稳提高,到2018年蛋白当量达到1327万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