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水县有7.1万名贫困人口,居临沂市第一位,是全省2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之一。近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厘清思路,强化措施,创新突破,狠抓落实,2018年底,实现7.1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减贫任务超额完成。
1.基本发展思路
(1)成立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中有46个县直部门作为成员单位,选调35名干部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在经费上提供全力保障,各乡镇均设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全县扶贫专职工作力量达120多人。建立了现代农业和旅游扶贫、金融和电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社会扶贫和“五通十有”[2]六条工作线,把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工作线上。实行县级领导包镇、第一书记驻村、“结亲连心”干部帮户责任制,省市县三级227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129个重点贫困村。9026名县直单位干部结对帮扶44464户贫困户,实现了对重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帮扶。
(2)加强扶贫项目建设和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论证,严格评审,确保项目建成后实现预期收益。科学制定施工节点,压茬推进,确保项目按期完工。全面落实项目监理制、终身负责制,组织相关部门和中介机构、扶贫理事会进行联合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对2016年、2017年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运营以及省、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等进行督查。
(3)强化督查考核。县委每季度召开常委会听取脱贫攻坚汇报,及时组织召开调度会、座谈会、观摩会、推进会,分析情况,解决问题。针对脱贫攻坚阶段特点、工作重点、问题难点,加强日常督查,对问题点名道姓通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已下发通报37次。引入第三方评估考核机制,对扶贫项目规模、集体收入、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数据信息等工作进行评估,确保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对乡镇、部门实行一月一观摩、一月一考核,计入全年考核成绩,并在下个月的推进会上,对上月考核乡镇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进行观摩。对乡镇、县直部门分别实行差异化考核,年度考核前九名的乡镇授予荣誉称号,为最后一名乡镇颁发黄牌,通过正反双向激励,促进全县各级争先进位、赶超突破。
2.具体发展路径
(1)坚持统筹兼顾,整合涉农资金。资金投放由重点镇、重点村逐步向非重点镇、非重点村倾斜,5年实现全覆盖。坚持长远长效,谋划发展长效脱贫产业,把专项资金全部用于集体产业项目建设,并以乡镇为主体,集中建设扶贫项目产业基地,既实现了规模效益,又实现了项目集中统管、收益统分。
(2)探索建立“一载体两分离”机制。“一载体”即村村成立扶贫理事会,“两分离”即村级精准扶贫资金的承接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与受益权分离。明确扶贫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将其发包给有经营能力的公司、合作社、大户经营,获取的收益精准公平地分配到贫困户。扶贫资产由农业部门纳入农村“三资”平台监管,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确保了扶贫资产安全保值增值,集体资产不断壮大,贫困户有长期稳定收入,乡村能人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积极挖掘资源,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对目前还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非重点村,引导乡镇围绕脱贫标准,因村制宜,创新机制、研究办法,整合、盘活村集体闲置场所、空闲地、荒山、荒滩等资源要素,入股企业、合作社,通过资金转股、资源变现、资产升值等方式,形成稳定长效收益机制。全县共盘活农村资源8.5万亩,年直接收益4680万元;出租集体办公场所178处,废弃校舍88处,年实现房屋租赁收入206.4万元。引导和教育贫困户树立扶贫不是等钱要物,扶贫不是养懒汉,扶贫不是“干部干、群众看”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实现从“不愿脱贫”“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搞好对贫困群众的职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引导各村、各扶贫产业基地、各帮扶企业,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等方式,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3.特色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www.daowen.com)
徐家荣仁村位于沂水县高桥镇驻地东5千米处,耕地面积2600亩,是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895户2458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122口人,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15年以来,该村共争取整合国家、省、市、县扶贫资金587万元,其中投入360万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生姜储存窖、光伏发电、冷库、农机、“电商+农资超市”六个经营性扶贫产业项目,年实现纯收益5.2万元,贫困户增收4.86万元,年户均增收540元;227万元用于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户户通”硬化路三个公益性资产项目。
全面推行集体经济发展“三转”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扶贫资金转股金。利用2016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购置农机,入股沂水县风远农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占10%股份,收益2.1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村级资源转股权。村集体提供土地210平方米,供销社投资100万元建设供销服务中心一处,村集体土地资源占8%股份,收益1.77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增收。集体资产转红利。利用村委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楼顶共180平方米,租赁给沂水阳光富民光伏公司,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年可收益0.99万元,使集体资产产生收益。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孝老基金、社会帮扶、生产贷款等多项措施增加贫困户收入,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3800元。
严格实施“四统”,筑牢扶贫资金资产运行“防火墙”。重点抓好该村扶贫资金资产的成果巩固、日常运营和收益分配等工作,确保扶贫资金资产安全增值、高效使用。一是严格按照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扶贫资产登记确权为集体所有,纳入镇经管站统一管理。二是所有收益经党员、村民代表、扶贫理事会成员会议讨论通过后进行统一分配。三是利用经管站电子网络管理平台,所有扶贫资金资产实现网上统一监督管理,提高了资金资产监督管理的科学化。四是所有扶贫资金资产由镇审计办统一检查审计,确保资金资产规范使用。
因地制宜,全面实施贫困村“四联八建”提升工程。按照“干部群众联动,资金资源联筹,机关社会联扶,生产生活联兴”的思路,以扶贫项目为依托,突出资产管护、收益分配、机制保障等重点,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果。(1)建特色产业项目。依托10个冬暖式大棚,配套建设果蔬交易市场,可实现贫困户年均增收160元。(2)建扶贫就业车间。引进山东鲁美达工艺品公司在该村设立扶贫就业车间,安置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元。(3)建电子商务网点。充分发挥该村电商服务平台作用,创新实施“电商+农资+日用品超市”项目,安置贫困人口创业就业。(4)建富民科教讲堂。充分利用该村新办公楼的干群学堂,定期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2017年以来,已举办脱贫培训班5次。(5)建孝善养老基金。完善孝老基金筹集使用监督机制,确定扶贫理事会的主体责任,镇政府用社会爱心捐款给予适当补贴。(6)建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户户通”硬化路、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实现“五通十有”全覆盖,达到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标准。(7)建扶贫理事会。进一步健全了村级扶贫理事会落实扶贫政策、监督项目收益等日常运行机制,保证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8)建过硬实干队伍。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提高班子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实际本领。加强帮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帮包干部的协调作用、人脉优势,提高帮扶成效。对村级组织负责人、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专业大户、返乡创业农民等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培训,提高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
徐家荣仁村的脱贫工作,一是以党建为基础,发挥村级党组织带动作用,注重提高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动力与组织活力,借助第一书记扶贫等工作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发展能力,增强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和“造血”能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注重从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面向市场,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效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增收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公司、劳务公司等服务实体,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探索混合经营。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到村资金,进行集中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成村级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四是加强管理工作,确保集体经济运行公平公正。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规范经营,严格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定,通过搭建扶贫理事会等各种民主管理平台,加强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做到保值增收。
【注释】
[1]“三动”即支部发动、党员带动、干群互动;“三议”即村“两委”提议、村务监督委员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
[2]“五通十有”是贫困村摘帽退出的标准之一。“五通”: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十有”: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活动室、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