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汶上县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贫困村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施“破零扶强”工程,构建“党建引领、政策激励、功能融合、强村富民、梯次迈进”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截至2017年12月,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县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425万元,村均集体收入达到10.96万元。
1.基本发展思路
济宁市汶上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突破项目,确定并实施了“三年三步走”战略,即2017年实施“破零扶强”工程,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5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2018年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所有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5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019年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所有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为了完成“三年三步走”战略,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17年起,县财政连续两年每年安排资金300万元,对工作突出的镇村给予相应扶持和奖励;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启动实施“百村集体经济示范培育工程”,两年内培育100个集体经济示范村、明星村。二是加大智力支持。组建专家顾问团,全方位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信息推介等方面的服务。先后两次举办示范培训班,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观摩、外出学习等方式,加强村干部培训。三是抢抓政策机遇。在32个村先行试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在8个村开展了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在26个村建成使用村级组织经营性场所,累计争取上级扶持资金400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66万元。四是强化结对帮扶。县委常委带头联系包保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镇街干部全员包保,加强指导帮扶。将120名市、县第一书记全部派往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帮助发展集体致富项目136个,增加村集体收入280万元。五是完善激励措施。将集体增收情况与村干部补贴待遇挂钩,每年从集体经营收益增量中按照5%—30%不等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奖励村干部。
2.具体发展路径
济宁市汶上县以提升“造血”能力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推广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
(1)有效盘活集体资产。结合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摸清资产总量结构,明晰村级集体产权,分类盘活资产经营。支持村集体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生产装备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集体财产,通过依法改造、发包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盘活存量,取得经营收入。对集体现有的小型、微利、亏损企业,鼓励村集体通过租赁、联合、入股等方式进行要素重组,盘活现有经营性资产。如郭仓镇宋村重新签订集体土地承包合同,年增加收入6万元。
(2)合理开发集体资源。对村集体资源承包租赁进行规范,通过自主经营或公开竞标的方式转让、出租集体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增加集体收入。充分利用空闲地发展林业、种植业、养殖业等,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特别是对荒山、荒坑、荒水、荒地、荒滩、荒坡等闲置资源,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变存量为增量,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利用房前屋后、田边路旁的“边角资源”,通过发包种植经济作物,采取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户分成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如汶上县经开区曹堂村整理废旧坑塘和边角闲地,招引企业合作建设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年增加收入45万元。
(3)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支持村集体围绕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需求,开展家政、环卫、企业后勤、道路养护、绿化管护等服务,开展金融、保险、广电、通信等代理服务,通过服务生产生活,以有偿、微利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村集体加强服务和指导,增加集体收入。推广土地托管模式,村集体成立土地托管服务组织,提供劳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田间管理等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如义桥镇房柳村将全村1100亩土地集中托管,村集体按照“微利服务”的原则,提供劳务用工、农资供应、田间管理等服务,年增加收入6.3万元。
(4)加快发展物业经济。支持村集体在集中居住区发展商贸设施、菜市场、“三产”经营用房等物业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商贸集中区,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的要求,由村集体投资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物流等物业设施,通过自主经营、发包经营、联合经营等形式,发展物业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如中都街道闫村立足城郊村优势,建设蔬菜农贸市场,年增加收入40万元。(www.daowen.com)
(5)创办经济实体,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鼓励村集体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用地政策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生产、加工和经营服务设施,通过发包、租赁取得收入。鼓励村集体带头创办领办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带头创办领办社会服务组织,把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在市场上形成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优势,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实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组建公司,提高投融资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管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益。支持村集体创办或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鼓励以集体“三资”为依托,参股农民合作社,探索建立村社利益连接机制,促进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共同发展。如白石镇寨子社区利用毗邻石材园区优势,创办新寨物流、新寨宾馆等集体产业,安置失地农民180人,年增收入115万元。
(6)充分利用投资创收。鼓励村集体充分考虑功能定位、特色优势和交易商品辐射力等因素,合理利用存量土地、拆后空间、低效土地等,对现有的农贸市场(农村小菜场)进行改造提升,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一批新的农贸市场、特色专业市场,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资金等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参股经营稳定、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投资兴建标准厂房、职工宿舍及仓储设施等,通过异地置业,增加集体收入。如军屯乡马山村按照“化整为零、连方成片”的思路,流转农民土地990亩,转包给种植大户实现规模化经营,年增加收入5万元。
(7)细化激励监督措施。济宁市汶上县出台专门的《考核办法》,把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纳入镇街党(工)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了“一票肯定”评价机制。对增收明显的镇街,年度基层党建考核确定为“好”等次;对增幅高、增量多的村,综合工作考核确定为一类村。县乡联合两次落实村情综合分析研判,建立县委常委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联系镇街制度,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动态掌握各村集体经济增收情况,强化了目标引领和压力传导。
汶上县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农村党群议事会的作用,探索推广了“三动三议”[1]工作法和党群议事“半月谈”、村级账目“月审月通报”等制度,加强和规范了村务监督工作。先后制定实施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和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全面启动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重点审计村级集体资产、财务和村党组织运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一步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
3.特色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夏村是汶上县白石镇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之一,位于镇西部,昙山南侧,距镇驻地3千米,村庄文化历史悠久,有9个村民小组,人口1480人,总户数380户,区域面积2.9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2440亩。“十二五”期间,该村通过产业带动(茶叶与核桃),以昙山为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村庄由原来的73户贫困户减少到27户贫困户。该村依托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林、旅游等多种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集体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子,2017年实现集体收入31万元,全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过去的夏村,曾经是“集体穷、人心慌、路不通、水不畅”的穷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足2万元。为改变现状,村党支部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明确了绿色发展、靠山吃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他们邀请专家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提出了“村南花香、村内饭香、村北果香、茶园茶香”的发展布局。
一方面,村党支部成立鑫昙农业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2016年争取上级旅游扶贫基金100万元结合,村集体以山地入股,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该项目已初步运作,仅该项目贫困户每人已实现分红1300余元。另一方面,该村通过合作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以每亩800元价格流转农户土地140余亩,村党支部以60亩集体土地入股,占股30%,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特色农产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年底,村集体分红30%,合作社提取公积金10%,社员分红60%。截至2019年9月,共种植荷兰土豆102亩、百合20亩、紫花生10亩、梨树2000棵、石榴树500棵、桃树300棵、杏树300棵、核桃树1000棵、猕猴桃8亩。
进一步拓展产业价值链,探索发展产品深加工项目。由鲁昙旅游公司进行产品加工以及包装,汶上县夏村开发了百合花茶、食用百合、药用百合、昙山紫花生等产品,并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年增收10万元。结合健康绿色生活理念,打造了生态茶庄、“昙山氧吧”、果木认领、有机蔬菜科普讲堂、拯救“土豆侠”、“美丽昙山随手拍”、有机蔬菜美食节等乡村旅游景点和互动项目。
村党支部将“三资”清理出的50亩山地和250亩村民山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给汶上县祥和茶庄用于生态茶园建设,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2500余亩用于优质粮种种植,村集体通过提供组织务工、资金发放、用水用电、矛盾调处等服务,每亩地向承包商收取服务费50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