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定力与组织力为基础的体系化建设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采用了践行“初心”的政治目标的宣誓,凸显出扶贫工作鲜明的党性特征,进而为自上而下的脱贫攻坚组织力的构建,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的前提。
讲政治为先,以问题意识牵引,发挥政治制度优势,创新“硬组织”“硬投入”“硬监管”的“三硬”结构性制度体系。从政治定力上做实落地机制和组织力供给。注重党建促脱贫的过程性制度创建,以绣花功夫,形塑“讲实干”“建实体”“求实效”的“三实”工作模式,将“实”镌刻在抓党建、促脱贫的每一步进展中。
构建“第一书记机制”为突破口的村庄治理综合平台,将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体制合力,贯通到“抓服务”“固基础”“育人才”的“三面向”核心聚焦点上,彰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据。
2.突破口与重要抓手互为嵌构的机制建设
(1)“第一书记机制”。以“第一书记机制”的体系构建为核心和抓手,五级书记一起抓贫困治理落地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从中央到村庄的关于减贫发展的政策目标及政策红利有了坚强的组织系统保障,以及政治立场坚守的制度载体,使原有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资源碎片化运行的制度短板得到整合式聚力。嵌构式目标引领统合了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政治、组织和人的因素,在突破口机制创新中释放能量。
(2)扶贫理事会机制。以治理为基层建设和脱贫机理的减贫突破口或切入点的做实,是以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回应多年来政府减贫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尤以“扶贫理事会”的创建及“村民议事会”的激活、重建为标志,贫困治理的理念及基层落地机制建设皆成为首要和前提性要素。
(3)抓党建为先,选择建构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抓住与土地相关的经济利益这一根本“牛鼻子”,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普遍建立集体经济实体,如扶贫车间、扶贫大棚、扶贫园区等。为此,先由外来资源在乡镇整合后,以村第一书记和村庄基层组织的服务型建设为根据,按治理原则使用和管理集体经济,形成村庄贫困治理的内部财政源泉,外部监管也形成了一套共嵌的有机连接,从而凸显出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体系化共建。此类创新探索形式多样、内涵本质相通。(www.daowen.com)
(4)以三种文化形塑政治共识为精神引领。山东经验还体现出具有历史感、地方智慧的文化和精神底蕴,一旦被主流政治文化所激活,必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旦作用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对经济建设和减贫发展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文化重建之中,就会对实质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和扎根固基功能。因此,用共同体的政治文化感召去重新激发原有文化,使之焕发生机,达成全社会减贫发展的极大共识和文化认同,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3.可持续视域的党建扶贫平台建设
山东省的实践表明,以党建促脱贫为重心和核心抓手,从贫困治理到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再到治国理政基层基础的夯实,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规律可循。
(1)基层组织建设中强调“先好人、后能人”的用人理念。将发现、寻找、培养村党支部书记和年轻人入党作为抓基层党建的第一要务。用人观念正在从村干部“先富带全村致富”变为村干部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充当旗手的新时代理念。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即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做桥梁。从各级驻村干部培训课程、工作实绩到考核指标上,均鲜活体现了这一特点。
(2)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的功能减贫发挥、培育壮大,纳入贫困治理为起点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平台之上,使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具有了更广泛、更持久的社会治理潜质,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3)从可持续规律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上,山东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亦有独特的贡献和价值。例如为城乡公益资源合力的连接机制,电商人才网络的区域性构建,农业、旅游业新技术和新管理工具承接平台的搭建,等等,均以党建平台建设为抓手或路径进行组织、人才、信息等多方位的对接,有效回应当下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无力、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等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贫困治理,可为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奠定坚实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