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探析本书的方法论

研究方法:探析本书的方法论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土地问题一直是经济学者、法律学者、公共政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献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文献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农地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研究方法:探析本书的方法论

本书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土地问题一直是经济学者、法律学者、公共政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在研究中充分运用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法学理论、国家建设理论等对农地承包权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理论分析,从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农地制度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理论上提出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实证分析方法

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各地土地承包权退出的做法和实践提供了检验理论假设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浙江、河南等地农地规模经营和农地承包权退出实践的调研,分析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存在的困境,探索未来农地制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3.比较研究方法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农村退出并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如何有效地通过土地制度变革促进这一进程,既需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也需要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国各地在农地退出领域也有许多探索和创新,应该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各自实践的经验与缺陷。

4.文献研究方法

围绕农地问题的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关于农地制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二是学术界围绕农地问题展开的研究成果;三是围绕农地问题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文献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文献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农地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注释】

[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49页数据计算得出。

[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4—5页数据计算得出。

[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12页数据计算得出。

[4]盛来运.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4.

[5]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册)[M].北京:解放社.1950:318.

[6]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A].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2—113.

[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49页数据计算得出。

[8]楚德江.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政府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7.

[9]中国去年为近百万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逾10亿[EB/OL].中国新闻网,2009-4-16.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4-16/1648861.shtml.

[10]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1]楚德江.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这里的“退出”具有特定含义,“退出”不是指农民离开其居住地到城市或外地获得了稳定的工作,而是特指其户口从当地转出到其他地方。如果户口转走,则认为其丧失了作为集体成员的资格。否则,不管其离开该地多长时间,也不管其将来是否继续务农,只要其户口仍在本地,他仍然没有从该集体退出。

[13]陈锡文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41.

[14]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15]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6]高元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9—99.

[17]陈志刚.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基于转型期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43.

[18]邓大才.制度变迁理论效率与公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与思路[J].经济评论,2000(5).

[19]杨子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反思——基于“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的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0]韩德军,朱道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J].中国土地科学,2013(7).

[21]韩德军,朱道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进化博弈论解释[J].中国土地科学,2013(7).

[22]钱忠好.中国农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0(3).

[23]夏玉华.中国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对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财贸研究,2006(4).

[24]杜鹰,唐正平,张红宇.中国农村人口变动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5]朱有志,向国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1997(9).

[26]高海燕.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7]张悦.中国基于意识形态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1949—2009)[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8]刘守英.中国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J].中国农村经济,1993(2).

[29]成德宁,侯伟丽.产权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问题研究[J].南都学坛,2013(3).

[30]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7).

[3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96.

[32]张志强,高丹桂.重构农地集体所有制:恢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所有权主体地位的法经济学分析[J].调研世界,2008(9).

[33][荷兰]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M].林韵然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6—33.

[34]Sarah Gavian, Marcel Fafchamps.Land Tenure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in Niger[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6,78(2):460-471.

[35]钱忠好.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36]成德宁,侯伟丽.产权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问题研究[J].南都学坛,2013(3).

[37]樊万选.农地产权与经营制度对农地经营效益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

[38]罗士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四种模式研究[J].中州学刊,2008(2).

[39]刘俊.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必须走国有化道路[A].土地权利沉思录[C].北京:法制出版社,2009:56—58.

[40]杨勋.国有私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89(5).

[41]陈明星.国有私营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计划经济研究,1992(1).

[42]孙自铎.试论农地制度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1996(3).

[43]刘云生.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J].河北法学,2006(5).

[44]白俊超.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案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7).

[45]李庆曾.谈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1986(4).

[46]文贯中.市场畸形发育、社会冲突与现行的土地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

[47]杨小凯.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EB/OL].2007-12-5,www.inframarginal.org/show.

[48]李丕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08(4).(www.daowen.com)

[49]秦晖.农民地权六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7(9).

[50]蔡继明,方草.对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51]张良悦.农地功能、制度变革与产权改善[J].改革,2008(1).

[52]温铁军.农村政策底线:不搞土地私有化[N].社会科学报,2008-4-3.

[53]陈吉元,邓英陶,姚刚,徐笑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路[J].经济研究,1989(10).

[54]刘书楷.构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J].经济研究,1989(9).

[55]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6]秦岭.我国农地制度改革观点评析[J].农业经济,1998(2).

[57]龚晓莺,邓永亮.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7(6).

[58]赵雪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8(9).

[59]石成林.以“多”字为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模式[J].中州学刊,1989(3).

[60]周登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兼评当前几种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J].生产力研究,1990(1).

[61]张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5(11).

[62]蒋励.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4(12).

[63]丁任重,倪英.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8(1).

[64]刘俊.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J].现代法学,2006(3).

[65]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23.

[66]陈志刚.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基于转型期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33—35.

[67]张红宇.对当前农地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与评论[J].农村经济,2005(8).

[68]Charles C.Krusekopf.Diversity in 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under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13(2):297-312.

[69]Timothy Besley.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Ghan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103(5): 903-937.

[70]Gershon Feder.The Economics of Land and Titling in Thailand[A].In Karla Hoff, Avishay Braverman,Joseph E.Stiglitz eds.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259-268.

[71]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

[72]周其仁.嵋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A].载文贯中主编.中国当代十地制度论文集[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7—104.

[7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62.

[74]姚洋.非农业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J].中国农村观察,1999(2).

[75]曲福田,黄贤金,王同顺等.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80—141.

[76]制度环境(Environment)—制度结构(Structure)—制度绩效(Performance)—制度变迁(Changes)的分析框架,简称“ESPC分析框架”。

[77]钱忠好,徐美银.基于ESPC分析框架的我国农地所有制改革路径研究[J].学术研究,2010(10).

[78]刘守英.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J].中国土地科学.2000(3).

[79]印望华,邓伟,孟瑶峰,周维颖.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1(2).

[80]参见: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张凡,孙淑云.集体成员权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构造[J].农村经济,2012(11).

[81]参见: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钟涨宝,聂建亮.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J].经济体制改革,2012(1);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推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0).

[82]参见:文贯中.土地制度必须允许农民有退出自由[J].社会观察,2008(11);陈明鹤.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13(11);王建友.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

[83]聂盛.我国农民的“退出”与“呼吁”机制分析——透视农民问题的新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5(2).

[84]黄贻芳,钟涨宝.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王建友.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

[85]吴兴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退出法律问题初探[J].求索,2012(2);王建友.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农业经济与管理[J],2011(3);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推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0).

[86]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87]文贯中.土地制度必须允许农民有退出自由[J].社会观察,2008(11);陈会广,钱忠好.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农民土地财产的剩余权与退出权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1(7).

[88]郑兴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探析——基于福建省部分地区的调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9]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推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0).

[90]魏亚男,宋帅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2014(5).

[91]A.W.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92]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93]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94]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95]王建友.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

[96]陈明鹤.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13(11).

[97]钟涨宝,聂建亮.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J].经济体制改革,2012(1).

[98]魏亚男,宋帅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2014(5).

[99]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100]张学敏.我国离农农民承包地退出补偿的构成与计量[J].西部论坛,2014(9);罗必良.农地保障和退出条件下的制度变革:福利功能让渡财产功能[J].区域经济,2013(1).

[101]刘同山等.市民化能力、权益认知与农户的土地退出意愿[J].中国土地科学,2013(11).

[102]刘同山等.市民化能力、权益认知与农户的土地退出意愿[J].中国土地科学,2013(11);吴兴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退出法律问题初探[J].求索,2012(2).

[103]聂盛.我国农民的“退出”与“呼吁”机制分析——透视农民问题的新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5(2).

[104]聂盛.我国农民的“退出”与“呼吁”机制分析——透视农民问题的新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5(2);王建友.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