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网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驱动力。亚太区域生产网络是典型的跨洲生产网络[1],它包括北美和东亚两个区域生产网络。在亚太区域生产网络中,各国之间是典型的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垂直分工型生产网络。各国根据要素禀赋优势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不同节点。东亚一些欠发达国家生产水平较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较丰富,因此处于生产网络和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参与分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处于生产网络和价值链的最高端,他们拥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大部分市场份额,获得的附加值也最高。而东亚新兴经济体由于吸引了发达国家较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并承接了跨国公司的许多外包和采购等承上启下的生产环节,参与到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部分,即处于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分享更多收益。因此,从整体来看,亚太生产网络符合垂直分工型跨洲生产网络的典型特征,即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成许多环节,生产网络中各国企业根据其比较优势专门从事相关生产任务,呈现出“南北”垂直分工模式。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价值链进入低端转移、高端回流的重塑阶段。亚太生产网络中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因其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所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有可能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而受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政策的影响,发达国家大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带动着制造业的回流和升级,部分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可能从其他国家回流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亚太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变动更加剧烈,但发达国家将继续固化其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保持生产价值链的最高端环节;欠发达国家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生产网络中有被“边缘化”或“低端锁定”的危险;处于二者之间的是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根据各自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有的正在努力向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上升(如中国),有的存在向价值链低端滑落的风险。(www.daowen.com)
亚太区域生产网络的深度变迁也对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须制定新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如高标准的深度一体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