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包括五大走向,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三大走向: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两大走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众多亚太国家和地区,而各国之间要素结构的差异、空间的异质性和需求层次的差异等为构建多层次的区域生产网络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许多亚太国家和地区并未被包括到亚太生产网络之中,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发展区域生产网络的必要物理基础(即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建设),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制度保障。而“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提供区域性的公共产品[8]满足这些要求。
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五年来,中国和沿线国家一道,在港口、铁路、公路、电力、航空、通信等领域开设了大量合作,有效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成果突出,有效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成果超出预期。目前,我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海运互联互通指数保持全球第一。铁路联通水平表现突出,中欧班列贡献了不小的力量。截至2018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0 000列。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目前,中欧班列线路主要分布在德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波兰、白俄罗斯等国家。据研究,铁路、航空和海上运输成本每减少 10%,便能分别促使国际贸易增加2%、5.5%和1.1%。[9]因此,借助“一带一路”公共产品的供给,亚太生产网络将突破地理区位和资金的限制。(www.daowen.com)
此外,亚太地区生产网络面临“意大利面条碗”的困境,因为缺乏顶层制度设计,各个小团体或企业通过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谈判塑造了现有的亚太区域生产网络,各地区的制度差异,导致贸易投资成本上升,贸易投资壁垒层出不穷,贸易非效率现象严重。而“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提供的新方案。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卡耶夫指出,“一带一路”基于所有参与国的互利互惠,是国际关系和世界贸易的新模式,将使全球化变得公平而且富有人性。[10]“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有效的对话或沟通机制,互联互通建设,以及区域自贸区网络的构建,弥补了亚太生产网络的制度欠缺。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生产网络建设,不仅能够带动沿线国家富余资金和产能“走出去”,也可以促进各国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动力和产业合作与升级的发展机遇。而且,“一带一路”框架下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将不断向西拓展,成为提升新型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平台,辐射周边国家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