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中国面临的国际态势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建立更开放的经济体系对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要求十分迫切。由于自由贸易区建设能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破除贸易投资壁垒,改善国际周边环境。中国自贸区战略折射出以下战略诉求:
1.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对于一国的经济结构改革,自贸区建设具有推动改革进程和锁住改革成果的双重作用。中国参与自贸区建设自然要推动更大范围的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和投资领域的开放,提高营商便利度,促进边境内规则措施与国际接轨,加强在新的贸易投资议题上的最佳实践。这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过40余年的对外开放进程,特别是参与多边、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进程,中国从中受益匪浅,同时也接触了大量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加强竞争力和提振经济活力的最佳做法和经验。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完善自贸区网络,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相关改革,譬如,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均是国际流行做法,中国也开始通过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方法,先行先试,逐步推广。中国参与更高级别的自贸区谈判也势必推动这一进程。
2. 探索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
目前,中国积极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全球和区域机制引导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公平公正、合作透明、互利包容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在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不畅的情况下,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企图另起炉灶,围绕下一代贸易投资议题,构建高标准、全覆盖的贸易投资规则,占领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制高点,在诸边层面(plurilateral)发起了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在区域范围内发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由美国主导的TISA和TPP谈判刻意将中国排除在外。这凸显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话语权方面防范和排斥中国。
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张的劳工与就业、环境治理、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竞争政策、国有企业、产业政策等更高标准的规则一旦达成,将加快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步伐并对全球贸易格局及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使围绕资本和国际市场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而这些新规则所涉及的领域正是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的竞争短板,中国只能通过自贸区建设积极应对,谋求国际规则话语权。(www.daowen.com)
3. 避免落入亚太自贸区的谈判劣势
正如在美国的战略诉求中分析的那样,先达成的贸易协定会使其他被排除在外的国家处于劣势,其他国家若想加入只能被迫接受既定条款。因此,先达成协议的国家会在未来协议推广到更大范围的谈判时占有优势。TPP因为把中国排除在外,因此一旦实施,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8]同样,中韩FTA就成功实现了对日本施压的目的,如果中日韩FTA达成,就能进一步促成RCEP,未来中国在为FTAAP选择路径时对美国会拥有更大的谈判优势。因此,面对一些发达国家意图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自贸区战略,中国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谈判策略,增加未来与发达国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谈判话语权。
4. 服务于以经促政、睦邻安邻的经济外交
自贸区战略是经济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带动政治外交、促进安全合作的溢出效应。如通过建设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拉近了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样,中国与新西兰经贸关系密切,这与新西兰作为发达国家第一个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很大的关系;中韩自贸区建设领先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也使得中韩关系一直升温,领先于中日关系。
国外有些机构通常误读中国的自贸区战略是为了争夺亚太领导权,如韩国国际经济政策所的政策分析报告认为“中国利用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日本竞争东亚地区领导权”[9],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片田纱织则进一步认为,中国是“为了在亚洲确立领导地位而利用自由贸易区战略”[10]。我们否认中国自贸区战略存在攫取亚太主导权的说法,因为中国以周边为依托的自贸区战略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更多的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确保周边地区稳定与繁荣,为中国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自贸区建设正是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