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全面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深度解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全面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该协议的初始成员国为四个,故又称为“P4协议”。2015年10月5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已成功结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就TPP达成一致。2016年2月4日,在新西兰奥克兰,由TPP12个成员国代表参加的签字仪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

TPP是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美国(2017年1月23日退出)和越南12国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也是首个横跨太平洋东西两岸,覆盖亚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区域多边自由贸易安排。

1. TPP源起与美国的加入

由于APEC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长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决定建立一个将太平洋、亚洲和拉丁美洲联系在一起的多边自由贸易安排。于是,四国于2005年7月签署《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SEP,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由于该协议的初始成员国为四个,故又称为“P4协议”。P4的目标是在APEC层面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全面的自由贸易协议模板,最终扩展为一个多边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FTAAP),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由于P4协议的成员国经济规模较小,协议建立之初并没有引起全球关注,直到美国加入,P4协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才急剧上升。2008年9月,美国时任贸易代表施瓦布宣布启动加入P4谈判进程,P4协议被TPP协定取代。美国的参与吸引了更多亚太国家加入谈判,TPP因此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之一。

美国之所以另辟蹊径加入P4的谈判,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原因。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亟须为本国经济发展寻找新动力;另一方面,在世界的另一端,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与东亚若即若离,东亚诸多区域经济合作构想(如“10 + 3”“10 + 6”“东亚共同体”)也没有美国的参与,而美国倡导的FTAAP也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通过参与P4谈判重返亚太,打乱亚太地区原有的一体化进程,建立一个凌驾于APEC之上的自由贸易协定,主导亚太地区的新经济秩序。

2009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美国将加入TPP,并指出“TPP不仅有利于提振美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1],也打造了一个“适应21世纪要求、具有广泛性和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此后主导了TPP谈判进程。其后,2008年澳大利亚和秘鲁、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2011年日本、2012年加拿大和墨西哥纷纷加入区域经济合作谈判,至此TPP成员国达到12个(见表6.1)。2015年10月5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已成功结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就TPP达成一致。2016年2月4日,在新西兰奥克兰,由TPP12个成员国代表参加的签字仪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正式签署。

表6.1 TPP成员表

资料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Pacific_Partnership.

2. TPP的核心议题

“P4”协议是TPP谈判的基础,与大部分FTA不同,“P4”协议是一个高标准、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模板非常相似。其内容涵盖货物和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政府采购、贸易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透明度、竞争政策等,以及争端解决条款等。[2]通过TPP谈判,美国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案。美国希望把自己的规则和标准推广到整个亚太地区,这些规则和标准属于边境内规则,因此TPP谈判也被视作“边境后规则改革”。各成员国于2011年11月就“TPP谈判协议纲要”等文件达成共识[3],具体内容见表6.2。

表6.2 TPP协议的主要内容(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资料整理,http://www.ustr.gov/about-us/press-office/ fact-sheets/2011/november/outlines-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

TPP谈判的难点在于横向议题(horizontal and cross-cutting issues),这也是美国推行下一代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关键所在。纵向议题是常规FTA协定中都会涉及的传统议题,如关税、原产地规则等,其界限清晰,谈判过程明确,成员国一旦就某个纵向议题达成一致,即可转向下一个纵向议题。而横向议题,是成员国一旦就某个横向议题达成一致,将成为跨部门的适用规则,贯穿于全部或部分纵向议题之中。TPP的横向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大议题:第一,国有企业。运用“竞争中立”政策,美国认为各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扭曲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第二,规则一致。美国主张TPP成员国的商业运行规则与美国保持一致。第三,竞争和供应链。随着中间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全球或区域供应链设施将成为影响竞争力的关键。第四,电子商务。美国希望通过制定电子商务规则占据国际贸易利益制高点,构建国际规范。第五,中小企业。TPP专设了中小企业章节,旨在促进中小企业融入TPP市场。可见,TPP协定覆盖面广,谈判内容复杂,整合难度大。

3. 美国的退出

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第二天就宣布美国正式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特朗普政府将与美国盟友和其他国家发掘双边贸易机会。特朗普的就职演说中提到,“今天我们不仅仅是把权力从一个政府转交给另一个政府,或者从一个政党转交给另一个政党,而是将权力从华府权贵的手中归还给人民。长久以来,我们首都中的一小批人享用着利益的果实,而民众却要承受代价。华府欣欣向荣,却未和人民公诸同好。政客贪位慕禄,而工作渐渐流逝,工厂一一关闭。建制派自顾利禄,而忘记人民应该被保护。”特朗普政府认为退出TPP有利于广大中产阶层和农民,防止产业空心化,体现了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特朗普表示:“我们将谈判建立公平的双边贸易协定,它能把工作和工业带回美国。”

美国虽然退出TPP,但不代表它放弃了对亚太的主导权,对亚太多边经贸机制只是暂时搁浅。2017年10月特朗普政府又抛出了“印太”(Indo-Pacific)战略。10月18日,时任国务卿蒂勒森发表题为《下个世纪的美印关系》的演讲时,没有使用传统的“亚太”地缘概念,而改用“印太”来界定美国亚洲战略框架中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地缘政治区域。“印太”战略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放大版或加强版,是美国扩大朋友圈,在一个更广的地理范围内,团结更多的盟友特别是印度,以对冲或遏制中国的崛起。也有人说,美国的“印太”战略针对的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但目前美国在经济领域尚无具体措施。

4. CPTPP达成

美国“退群”后,2017年11月11日,参与TPP协定的11个亚太国家共同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宣布“已经就新的协议达成了基础性的重要共识”,并决定改名为“全面且进步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CPTPP)。2018年12月30日,《全面且进步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正式生效,这个亚太地区第一大贸易协定终于尘埃落定。目前,该协定覆盖近5亿人口,缔约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占全球GDP的13%,英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正在积极申请“入群”。

CPTPP保留了TPP中三分之二的原始文本,被搁置或修订最多的是与美国有关的22项条款,半数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主要是缩短了创新药物的专利保护期和版权期限,缩小了信息保护范围等美国高度关注的项目。CPTPP最终版本保留了“电子商务章节”“政府采购章节”以及“国有企业章节”等原TPP条款,其中“国企条款”是首次被纳入自由贸易协议中。

CPTPP是在日本的主动协调、穿针引线、极力撮合中达成的。为了吸引其他成员继续谈判以最终促成CPTPP达成协议,日本在开放国内农副产品市场和汽车市场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让步。日本的积极主动和付出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CPTPP总部设在东京,日本一跃成为亚太经济一体化制度性框架建设的“领军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