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的深入发展也使得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各国可通过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两种方式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前向联系是指该国通过影响其他产品贸易供给的容易程度而发生的联系,而后向联系是指通过影响其他产品贸易需要的容易程度而发生的联系。前向联系可用OECD TiVA数据库中的“出口总值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份额(Domestic value added embodied in foreign export as share of gross export)”表示,后向联系可用OECD TiVA数据库中的“出口总值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份额(Foreign value added share of gross export)”表示。
通过图5.1的纵向比较可见,2005—2008年间亚太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后向联系指标和前向联系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东盟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参与度最高。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的全球生产网络的总体参与度从2005年的40.26%上升到2008年的42.47%,东盟的全球生产网络总体参与度从2005年的53.03%上升到2008年的53.35%,北美自贸区的全球生产网络总体参与度从2005年的34.7%上升到2008年的37.5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亚太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上升趋势,从2008年到2009年亚太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生产网络总体参与度出现了断崖式下降,2009年以来处于不稳定复苏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亚太区域组织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国家为恢复经济又实行具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导致新型国际分工模式出现调整。如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和“本土化”政策等,导致资本回流和分工回流。
除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东盟地区主要向后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体现在其出口品中包含大量的外国增加值,也就是通过吸收外国增加值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之中。这是因为加工贸易是东盟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路径,即通过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装配后再出口,这种生产与贸易方式决定了东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前向参与度要低于后向参与度。然而,从2005年以后的数据显示,东盟前向参与度有所增加而后向参与度却逐渐减少,表明东盟逐渐开始通过外国的最终需求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相比东盟地区发展中国家,美国等北美发达经济体则主要向前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因为它们可以为中间产品创造更大的国内市场并且大量参与技术推进活动,因此在它们自身出口构成中国内增加值占更大份额,并通过跨国企业的活动将自身的增加值嵌入其他国家的出口之中。而且,东盟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总体参与度要高于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是因为与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在宏观层面东盟各经济体以自由贸易和跨境投资为纽带,依托各自的要素禀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强化“区域公共物品”的政策协调机制,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东盟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步伐也越来越快。(www.daowen.com)
图5.1 亚太主要区域组织对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
注:衡量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可用后向参与率和前向参与率。后向参与率为本国出口中 包含的国外增加值份额(即DECD TiVA database中“Foreign value added share of gross export”指标),而前向参与率为出口到目的地国家并作为目的地国家对外出口的一部分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即DECD TiVA database中“Domestic value added embodied in foreign export as share of gross export”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