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亚太地区贸易格局的重构方向分析

亚太地区贸易格局的重构方向分析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太地区的零部件贸易主要发生在区域内,如表3.3所示,亚太地区区域内之间零部件贸易额占区域与世界贸易额的一半左右。表3.31998—2012年亚太地区零部件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UN comtrade.从亚太地区零部件贸易的发展情况看,15年内零部件贸易在亚太地区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3.41998—2012年区域内零部件贸易比重数据来源:UN comtrade.3. 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关联程度贸易增加值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亚太地区贸易格局的重构方向分析

亚太区域生产网络主要是市场驱动型生产网络,区域内各国(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区域内各国(地区)生产分工的不同。因此,这里我们主要用区域内主要经济体间的零部件贸易和总贸易的往来、以及贸易增加值衡量区域生产网络的表现。

1. 区域内贸易关系紧密

近20年间亚太地区经贸往来不断发展,如表3.2所示,1995年区域内进出口额为3.42万亿美元,而到2015年区域内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11.6万亿美元,增长了近3.4倍。区域内的贸易额占区域与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较大,保持在70%左右。

表3.2 1995—2015年亚太地区产品贸易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 STAT.

2. 区域内零部件贸易占较大比重

零部件贸易在亚太区域内占有较大比重。区域内零部件贸易在1998年仅有1.02万亿美元,到2012年达到了3.31万亿美元,增长了近2.3倍。亚太地区的零部件贸易主要发生在区域内,如表3.3所示,亚太地区区域内之间零部件贸易额占区域与世界贸易额的一半左右。

表3.3 1998—2012年亚太地区零部件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从亚太地区零部件贸易的发展情况看,15年内零部件贸易在亚太地区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表 3.4)。首先,从零部件进口来看,区域内零部件的进口额占区域内所有商品的进口额百分比一直在55%以上,甚至2005年之前一直高居65%以上,近年来有所下降;区域内零部件出口额占区域内全部商品出口额比重也一直在50%以上,并且2005年之前均高于60%。这说明区域内最初的经贸往来以零部件贸易为主,逐渐形成亚太区域的生产网络。其次,亚太地区零部件从世界进口额占全部商品从世界进口额的比重也比较高,2006年之前都在50%以上,之后有所下降;亚太地区零部件世界出口总额占全部产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非常高,仅在2009年之后比重略低于60%,可见,零部件是亚太地区主要贸易商品。最后,区域内零部件的进口额占从世界进口零部件贸易额的比重也较高,均在53%以上,并且有所上升,1998年这个比重为53.27%,到2012年已经达到57.29%;区域内零部件的出口额占向世界出口零部件贸易额的比重相对来说比较低,比重不到50%,但也均在40%以上,说明亚太地区的零部件贸易主要发生在区域内。(www.daowen.com)

表3.4 1998—2012年区域内零部件贸易比重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3. 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关联程度

贸易增加值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为了衡量亚太生产网络中主要经济体的贸易联系,我们选择分析亚太主要国家的贸易前向关联指数和贸易后向关联指数,其中,前向关联指数是指一国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而后向关联指数是指一国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所占份额。为了反映亚太生产网络中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联程度,我们构建了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出口贸易的关联矩阵(见表3.5),其数据主要来自经合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增加值贸易(TiVA)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数据。矩阵的列向量则表示各个国家为其他亚太国家出口贡献的本国的增加值(不包含主对角线上数据),行向量表示出口国的出口贸易中其他亚太国家贡献的增加值所占份额的情况。矩阵的主对角线是前向关联指数,表示一国出口贸易中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矩阵中的其他数据是后向关联指数。

表3.5 亚太地区主要国家2015年出口贸易的关联矩阵 (单位:%)

数据来源:OECD/WTO贸易增加值数据库,2019年4月,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r = 155628。其中,矩阵主对角线数据为国家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其他数据为出口贸易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份额。

根据表3.5,我们可以从静态角度分析2015年亚太生产网络的主要贸易特征:

从前向关联指数看,第一,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所占份额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这表明发达国家的国内产业实力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第二,虽然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普遍低于发达经济体,但是中国和韩国提供给其他经济体出口的外国增加值份额普遍较高。这说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的“中枢”(hubs)。

从后向关联指数看,第一,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对其他经济体出口贸易的贡献较高,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三国对其他国家的后向关联指数大多大于2%,但是,美国和日本彼此在对方出口中贡献的增加值份额并不高,这表明二者存在竞争关系;第二,中美两国对亚太其他经济体出口增加值贡献份额显著高于亚太其他国家,说明中国和美国是亚太生产网络的重要市场和核心;第三,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包含了大量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提供的外国增加值,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价值链上下游关系,说明这些国家参与亚太生产网络的程度较深;第四,可能是因为已经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地理邻近等原因,北美国家之间、东南亚以及东亚经济体之间的互联经济程度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