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简介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简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2]近年来,Coe和Yeung等重新审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的争论,重构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框架,加强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的动态化。

1. 国际生产网络的内涵

1994年,Ernst第一次提出国际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的概念,[25]他认为由于国际生产网络的出现,使得国际分工发展到产品内部,垂直专门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特征明显。Borr(1997)认为生产网络是一种跨国界的生产组织,价值链的整个环节都包含在这个组织中[26]。Henderson(2002)指出全球生产网络是指一组控制生产的组织和分布、在功能和运作上相互联系的企业网络。[27]其中,全球生产网络包含一切跨国界的经济关系,既有企业间的关系,也有政府间的关系[28];既可以是全球范围,也可以是区域范围。

2. 亚太区域生产网络的内涵

(1)亚太区域的地理范围

从地缘角度看,亚太的地理范畴有不同的界定,从广义角度看,亚太区域包括除西亚以外的整个亚洲部分、北美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西部地区;而狭义的亚太地区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相当于目前亚太地区的核心部分。[29]根据亚太区域的地理范畴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本研究所涉及的亚太区域的范畴主要指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主要涵盖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21个经济体成员,如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文莱、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秘鲁、韩国、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智利、菲律宾、墨西哥、泰国等。

(2)亚太区域生产网络的内涵(www.daowen.com)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大力推进,近年来区域层面的全球生产网络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形成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区域性生产网络。其中,以德国和中东欧国家为主的欧洲区域生产网络区位分布广泛,但是很多产业的中间品和服务需要从日本等区域外国家或地区进口,因此欧洲生产网络的产品内分工体系并不完善。北美区域生产网络主要体现在美国的跨国公司总部与墨西哥子公司之间建立的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即最终产品在墨西哥完成组装后返销美国。相比之下,东亚生产网络的空间分布最为广泛,包括众多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企业间、企业内的关系发展较为成熟且特点非常鲜明,主要反映在电子机械、一般机械、精密仪器、运输设备等机械制造领域[30]本书所研究的亚太区域生产网络是跨洲生产网络,其覆盖范畴主要覆盖北美和东亚两个区域性生产网络。

综上所述,亚太区域生产网络是指在跨国公司主导下,各生产一切按要素密集度在亚太各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并按比较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并以零部件贸易或中间产品贸易形式形成的网络状生产组织体系。

3.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的相关研究

1999年,恩斯特和亨德森提出国际生产网络概念之后,相关学者在吸收全球价值链和商品链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以恩斯特为代表的管理学派延续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线路,并将研究重心放在国际生产网络的知识扩散、生产范围、本地供应商能力升级以及权力非对称关系等方面。[31]以亨德森为代表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者,更多地秉承了全球商品链的研究线路,形成了曼彻斯特学派。[32]近年来,Coe和Yeung等重新审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的争论,重构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框架,加强了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的动态化。[33]国际生产网络是不同区域和国家经济中的行为者通过地理分散的经济活动竞争和合作以获得更大份额的价值创造、转型和获取的组织平台。Yeung等以行为者为中心关注理论发展,通过系统地概念化国际生产网络的竞争动力(优化成本—能力比率、市场需求和金融纪律)和风险环境,解决现有工作中的重大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