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每天都在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还有一些是通过嗅觉、触觉和味觉收集到的,人体身上那些重要的感知器官都能够有效收集重要信息,而耳朵则是接收信息最丰富的器官之一。健康的耳朵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为知识。相关研究表明,领导人的沟通时间,有45%花在听,30%花在说,16%花在阅读,9%花在记录上。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
尽管倾听在沟通中很重要,可是人们却往往忽略倾听的作用,甚至本能地排斥倾听。在团队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管理者通常不喜欢倾听下属的建议,不重视下属的想法,凡事都是自己做主;一些有主见或者非常自信的人也不太喜欢听别人的话,他们更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情绪低落的执行者,由于工作压力和不满,常常会排斥上级的指令和教导;另外一部分人则是不懂得倾听,不知道该如何去收集信息。
倾听往往涉及两种形态:第一种是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即常见的命令下达;另一种就是信息的探讨。命令下达的时候,执行者往往是倾听者,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上级下达指令中的主要信息记住,不要遗漏那些关键信息。不过,即便管理者说得很详细,许多执行者常常难以接收到完整的信息,一方面是因为接收、理解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是,执行者因为工作原因对上级不太满意,从而产生对抗情绪。
至于相互探讨,往往包括同级别之间的讨论和商议,包括下级对上级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这种类型的倾听往往最容易出问题,毕竟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加相信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相信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一些人会瞧不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一旦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相悖,他们更是表现得不屑一顾。
无论是不想听还是不会听,通常都可以纳入倾听的四种境界当中:
第一种是当成耳旁风来听,倾听者目光游离,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常常词不达意。
第二种是有选择地听,倾听者有时候会表现得很积极、很认真,但经常会对说话的人指手画脚,喜欢插话,而且对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感到不耐烦。
第三种是全神贯注地听,这种人的表情比较专注,身体微微向前倾,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并且会做好必要的记录。
第四种是设身处地地倾听,这样的人会暂时淡化自己的存在,进入忘我的境界,他会在倾听中露出会心的微笑,会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会说出自己一些主观上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第四点的人并不多见,大家似乎都更倾向于表达而不懂得倾听,而真正能够放低姿态倾听的人,往往又缺乏技巧,无法真正掌握倾听的要领,因此沟通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善于倾听上级的谈话,就能够把握住最细微的细节内容,能够从谈话中听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就能够摸清上级的想法和需求。其秘诀就在于在倾听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让自己从一开始就把握先机。
这种倾听的方式往往最能够保障沟通的效率,不仅能够确保倾听者获得更多详细的信息,而且谦卑的姿态会让他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这有助于双方感情的升温,促进彼此信任关系的建立,对于双方之间的深入交流也有很多的帮助。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倾听呢?(www.daowen.com)
尊重对方的观点
对于倾听者而言,尊重他人的观点至关重要,即便对方讲述的故事与自己的观点相悖,还是要保持认真倾听的姿态。倾听者最好先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观点放在一边,不带任何成见地、全身心地感知对方的观点,并且不要轻易做出反驳和否定。
精准的肢体表现
倾听时最好面带微笑(一些严肃的场合除外),身体微微向前倾,要与对方的眼神交接,目光不要游移不定,东张西望,以免让人产生误会——“对方是不是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在倾听的过程中,有必要的话,应该适当赞许性地点头,这会赢得对方更多的信任。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关注那些特别强调的内容,沟通者说话的语气、咬字的力度、声音的轻重快慢,这些细节都要进行把握。
关注重要的细节
在倾听信息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信息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但是为了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倾听者需要把握那些重要的细节。比如可以按照传统的5W2H法来进行倾听,所谓的5W2H法指的是:做什么(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执行者(Who)、执行原因(Why)、怎样做(How)、做多少(How much)。倾听者可以通过这几个点来整理自己接收到的信息,看看自己还有什么重要信息被遗漏掉了。
保持安静
沟通虽然是双向的,但是对于倾听者来说,当他人正在表达的时候,自己最好还是要选择保持安静,不要随意打断他人的说话,更不要随意插话。有什么问题和疑问,也要等到对方讲完或者提问之后,再提出来。
做好记录
对于任何沟通来说,记录都是一个好习惯,倾听者及时对他人的谈话进行记录,能够有效防止忘记相关的信息,能够有效对相关信息进行审核,与此同时,还会让对方感到愉悦。
对于倾听者来说,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保证倾听的效果,而从根本来说,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只有降低姿态去面对他人,才能够真正在倾听中有所收获,才能真正赢得沟通的主动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