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沟通漏斗理论:个人的表达如果是100%的信息,那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通常只能达到80%的信息,加上沟通环境、心理状态、交流方式的影响,对方可能只能接收到60%的信息,而能够听懂和理解的信息只剩下40%,等到最终执行的时候,也许已经跌到了20%的水准上。
简单来说,所谓沟通漏斗理论指的就是沟通过程中信息的减少和遗失,而一旦信息过多遗失就会造成执行力低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信息流通不畅以及信息遗失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团队内部的沟通经常会存在一些漏洞。
比如,一个团队缺乏随意的、开放的、友好的气氛,就会影响沟通效果;沟通者没有明确沟通的目的,以至于沟通双方不知道该如何挑起话题,并且无法传递恰当信息;沟通者的表达过于烦琐、复杂,使得对方感到枯燥,丧失继续沟通的兴趣;发送信息的人没有在发送信息后获得及时的反馈,就会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说了也等于白说,于是不再说话;沟通的过程中,认为他人分享的信息对自己毫无帮助,甚至对自己不利,于是果断拒绝沟通。
以上这些常见的现象都会导致沟通效率低下,而如果对沟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拓展,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这些沟通问题主要源于一些常见的沟通障碍。
难以克服语言障碍
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语言修养以及表达能力,在对话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沟通上的脱节,比如说有些人只会说方言,而不会说普通话,这样就会导致他和外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还有一些人说话比较随便,用词不严谨,经常说一些用词不当、模棱两可、语意含糊不清、一词多义的句子,这样会让倾听者感到困惑,再加上倾听者可能出现的主观猜测和推理,就可能会造成误解。
环节过多导致信息损耗
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很难将各种信息完完整整地传达给他人,因为交流的过程本身就会造成信息的消耗。通常情况下,这种消耗和信息传递的环节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团队内部的层级比较多,部门比较多,那么当一个战略规划以指令的形式从管理者那儿下达的时候,就需要经过各个中间层级的传递,而每经过一层,信息的准确度就会下降一点,错误就会增加一点,一旦中间的传播层级过多,最初下达的信息最终到达执行者那里时,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成见和冲突
传递信息的人如果与信息接收者的关系不和睦,或者接收者与传递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那么接收信息的人就可能会对对方存有偏见,擅自修改信息的内容,故意不听取对方的话,或者自己拒绝执行任务,这样一来就会对执行造成严重的影响。(www.daowen.com)
边界条件不清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来说,在传递信息的时候,都需要设定一个边界,管理者需要确保信息在边界内传递,需要确保执行者把握住边界。如果只传递信息本身,而忽视了相关的条件,就可能会导致行动失调。比如老板要求员工提高产量,但是却忘了提醒他们控制成本,结果员工可能会以增加成本的方式来提升产量,这样就会影响执行结果。
沟通渠道不畅
一个信息想要顺利传递下去,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如果缺少沟通渠道或者沟通渠道不明确,信息的传递就会出现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造成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信息扭曲的现象。
地位差异
信息的传递通常会受到地位的影响,接收信息的人不仅会判断信息本身的重要性,也会判断发送信息者的地位,对方的地位层级越高,信息接收的可能性越大,接收的效果也越好;反过来说,当发送信息的人缺乏权威或者不具备什么影响力时,信息接收的效果就会相对较差。
地理障碍
组织越庞大,团队各部门相隔的距离越远,沟通就越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跨国组织或者跨国公司而言,无论沟通工具多么先进,也不会像面对面沟通那样便捷、高效。
一些客观存在的沟通障碍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尽量弥补,但是多数沟通障碍都是由主观因素引起的,可以说沟通不畅的罪魁祸首就是沟通者自己。正因为如此,想要确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产生价值,不仅要多进行沟通,还要提升沟通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