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要产业与重点领域分析及优势探究

主要产业与重点领域分析及优势探究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粮食生产依然是苏州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二)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特色高效、绿色生态、三业融合”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发布,实现规划全覆盖。进一步利用和挖掘长江、海洋资源,开展远洋捕捞,发展海产品加工;常熟市重点在水产种质资源开发上实现突破,建设种苗基地,大力发展渔业种业。

主要产业与重点领域分析及优势探究

根据苏州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以及产业结构组织与发展导向,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加快形成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其主要产业与重点领域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种植业

1.粮食产业

粮食是农业中最为基础的产业,农产品生活必需品。受国情制约,即便是大城市郊区也需要保留一定规模和比例的粮食生产。从目前来看,苏州粮食按总消费量70亿斤计算(含工业和饲料用粮),自给率约为1/3(如扣除工业和饲料用粮,则自给率为45%)。粮食生产依然是苏州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为满足城乡居民口粮的消费需求,粮食产业的发展应重点抓好:

(1)确保本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百万亩优质水稻建设为抓手,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投入,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提升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凸显水稻生态功能,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近期,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永久性水稻面积104.56万亩,粮食总产量90万吨左右。其中:张家港市22万亩,常熟市27万亩,太仓市16万亩,昆山市13万亩,吴江区20万亩,吴中区3万亩,相城区3万亩,苏州高新区0.5万亩,苏州工业园区0.06万亩。

(2)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水平。本地粮食生产中,加快耕地承包使用权流转步伐,扶持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合作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积极发展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较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种粮收益,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粮食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建成规模连片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区域包括张家港常阴沙农场、锦丰、凤凰,常熟辛庄、古里,昆山淀山湖、锦溪、千灯、玉山,太仓浮桥、沙溪、浏河,吴江同里、盛泽、七都,吴中甪直,相城望亭,高新区镇湖等。

(3)积极发展无公害优质粮食生产。本地粮食生产中,加快耕地承包使用权流转步伐,扶持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合作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大户,积极发展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较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种粮收益,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粮食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同时,积极示范推广先进种养模式,发展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安全质量水平,打造优势无公害稻米品牌,加快粮食产业化之路,提高稻米的品牌化率。

2.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对于保障城市蔬菜均衡供给、优化供给品种结构、合理调控蔬菜价格等各个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蔬菜产业的发展应重点抓好:

(1)建立高标准和设施化常年蔬菜基地。基本稳定3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15万亩左右)的常年菜地面积。其中:张家港市5万亩,常熟市11万亩,太仓市7万亩,昆山市1万亩,市区(含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6万亩。沿江蔬菜带,以常熟、太仓为区域,以荷兰豆、大蒜菠菜等品种为主,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加工基地;以张家港、昆山为区域,以西瓜、南瓜番茄辣椒、茄子等品种为主,大力发展瓜果类设施栽培型蔬菜。太湖蔬菜带,以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为重点区域,以芹菜、茭白、芡实为主要品种,发展水生蔬菜生产基地;以吴江、苏州高新区为主要区域,以莼菜、雪菜、大头菜等为特色品种,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分批次、有步骤地建设高标准设施化蔬菜基地,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建立以吴中区、相城区和沿江、沿太湖为区域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

(2)积极推进绿色、标准化、品牌化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消费对蔬菜食用安全越来越关注,品牌化生鲜蔬菜消费已成大城市发展趋势。要努力推进蔬菜绿色生产,将标准化生产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贯穿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后服务全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的同时适度发展高档精品蔬菜,实施品牌化生产,满足中高档消费需求,体现蔬菜产业经济效益。

(二)水产养殖业

进一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特色高效、绿色生态、三业融合”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发布,实现规划全覆盖。在品种结构上全面开发地方种质资源,在发展方式上全面推进生态健康科技高效的养殖模式,在产业形态上全面形成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服务业“三业”融合协调发展。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其中池塘55万亩),坚持推进渔业生产“一带、一区、一圈”的产业布局

1.沿江特色产业带。以沿江三市(常熟、张家港、太仓)为重点,大力发展以“长江三鲜”等为主要特色的长江水生动物育种和驯养,配套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市场、餐饮休闲等二、三产业。张家港市依托中国科学院等科技部门,重点发展长江特色的优质名贵鱼类繁育,主攻长江大规格河蟹养殖;太仓市重点建立浏河海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冷藏加工和市场交易。进一步利用和挖掘长江、海洋资源,开展远洋捕捞,发展海产品加工;常熟市重点在水产种质资源开发上实现突破,建设种苗基地,大力发展渔业种业。

2.沿湖蟹文化及资源开发保护区。一是围绕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进一步做强蟹产业,形成3万吨左右的产业规模。二是进一步整合品牌,重点提升阳澄湖原产地保护、吴中区“太湖”牌、工业园区“唯唯亭亭”牌、相城区“阳澄湖”牌等品牌影响力,做优蟹文化,形成我市特有的渔业产业文化。三是进一步保护开发太湖、阳澄湖“两湖”渔业资源,设立渔业资源保护区,加大放流增值力度,带动餐饮休闲等服务业发展,做大做优渔业三产。

3.传统水产特色养殖产业区。淀泖地区以青虾、南美白对虾、鳜鱼、龟鳖等养殖为主,实施高效、健康养殖,增强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形成纵深发展的特色产业区。望虞河、娄江河、吴淞江、太浦湖、七浦荡、杨林塘、白茆塘、大运河等适度发展季节性网箱或网围养殖;澄湖、昆承湖、尚湖、麻漾、傀儡湖、白蚬湖等中小型湖泊以大水面粗养为主。

4.沿城及风景旅游区生态休闲渔业产业圈。以苏州城区的金鸡湖、独墅湖、澄湖、石湖等千亩以上大型湖泊为中心,以开发景观湖泊、生态湿地为契机,大力打造生态休闲渔业圈。坚持以渔养水,洁净水域环境,开发健康生态渔业和水产品,加快形成生态养殖、市场流通、餐饮休闲产业链,拉动城乡旅游资源,建成昆山巴城、常熟沙家浜、吴中区太湖等一大批生态旅游渔业区,助推延伸渔业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茶果苗桑产业

以发展“生态、特优、高效”林果产业为核心,以碧螺春茶、经济林果、花卉苗木、优质蚕桑规模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茶叶、林果、花卉苗木、蚕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构建规范高效的产业体系,做大规模,形成品牌,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近期,全市茶果苗桑面积稳定在39.5万亩左右。

茶果产业:保护开发地方良种资源,调优品种结构,坚持早、中、晚合理搭配,拉长茶果市场供应期。促进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实现茶果产业向生态型转型升级。常熟市、吴中区、高新区等丘陵山地重点发展茶叶、枇杷、杨梅等适应性、资源性品种,重点抓好茶果标准园和示范基地建设。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等市在发展葡萄、桃、梨等品种基础上,适度引进综合效益好的新优果品。全市茶果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柑橘、梨产区主要分布在吴江市、吴中区,其他各市、区也有一定的栽植面积,建立无公害基地。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吴中区本地柑橘老品种,恢复和提高吴中区柑橘老产区的品质和知名度。

花卉苗木产业:以培育特色花卉和绿化苗木为重点,提升特色花卉和林木种苗的科技创新、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能力,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花卉苗木良种基地,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花木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快构建花卉苗木良种选育推广、生产供应、市场监管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型体系,全面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左右。

蚕桑产业:调整蚕桑生产布局,优选优良蚕桑品种,发展新型蚕桑生产机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重点打造和建设吴江优质蚕茧生产、高新区蚕种质资源等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基地和生产基地,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特色蚕业。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

(四)畜牧

确保地产畜禽产品一定自给率,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市场供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空间布局,实现畜牧业存量优化和总量平衡,稳定畜牧业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场基本实现健康养殖、零污染排放、标准化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稳步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升,确保畜禽上市肉品质量安全。

1.大力实施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畜牧良种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按照人畜分离、相对封闭、集约生产、安全高效和无污染排放的要求,积极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基地,推进规模牧场和专业养殖小区建设。对地方优质畜禽品种实施分期、分批保护开发,重点对梅山猪、二花脸猪、太湖猪、湖羊、太湖鹅、鹿苑鸡、昆山麻鸭、金星獭兔实施深层次保护开发,同时,坚持引进、培育相结合,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面和贡献率,突出抓好奶牛品种改良。继续培育重点畜禽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张家港梁丰集团、吴江众诚鸭业、苏州苏太企业、太仓温氏和金星獭兔、高新区云兰奶业和双喜乳业、昆山波力牧业、吴中区水乡草鸡等企业做大做强。

2.健全三大体系。一是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从动物疫病预防、监测、报告到扑灭的畜禽防控体系。全面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加强市、市(区)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添置完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疫病监测水平。着力推进标准化动物防疫站建设,镇“五有五化”动物防疫站实现覆盖率100%。二是健全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着重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准入、全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畜产品安全监管由重点季节监管向全年监管转变,由重点环节监管向全程监管转变。三是健全综合治理体系。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通过“雨污分流、干湿分开、饮污分离、种养结合”等治污措施,促进畜禽废弃物达标排放、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稳步提高,疫病强制免疫病种应免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升,规模养殖场(小区)产地检疫覆盖率、定点屠宰场(点)屠宰检疫覆盖率、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合格率、规模养殖场生猪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3.完成全市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划定工作,编制畜牧养殖业空间一张图,按照畜牧业养殖用地总量稳定、内部调节、占补平衡原则,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严格取缔关停或搬迁至适养区,在限养区内严格遵守区域养殖总量控制,养殖总量不得增加。(www.daowen.com)

(五)现代林业

按照最佳宜居城市建设要求,以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加快形成“一区(生态功能区)、两网(道路林网、河湖林网)、三园(生态花园、绿色家园、高效果园)”水绿相融的生态绿化格局,着力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

1.优化生态布局。突出抓好河湖林网构建、绿色通道提升、生态片林建设、村镇环境美化、果茶苗木增效、森林质量提升六大工程,着力推进“一圈、两网、三园”建设,形成环湖环城沿江绿带、沿路沿水绿色走廊、山水田园镇村绿化有机结合的现代林业生态体系。“一圈”即城市森林圈。以生态片林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城市周边生态片林集聚化发展,形成环城森林圈和万亩以上生态功能区,打造片区生态“氧吧”,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绿肺。“二网”即道路林网、河湖林网。以高速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绿化为抓手,继续加快推进各级道路绿化,完善标准化农田、现代农业园区等农田林网,进一步完善优化道路林网。以创建绿色水廊示范段和湿地林带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抓好骨干河道、千亩以上湖泊绿化,继续完善沿太湖、阳澄湖、长江生态防护林体系,加快构建全市河湖林网。“三园”即生态花园、绿色家园、高效果园。以各级各类生态、花卉等主题公园为抓手,美化环境,加快构建生态花园。以厂区、村庄(居住区)绿化及生态小游园建设为重点,提高绿化质量,提升绿化品位,建设绿色家园。以高效果茶、苗木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高效果园,加快果茶、花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强化生态功能,提高品质效益。

2.提升森林质量。一是提高生物多样性。注重乡土树种、珍稀植物野生动物、湿地生态等的综合保护和利用,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乔灌草结合,水生、陆生植物结合,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茶则茶、宜果则果,提升植物配置水平,丰富林相变化,构建以林木为主体、多层次、自然演替、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二是开展中幼林抚育。确保树木长高、长大、长成材,使林木蓄积量、林地景观效果、林地生产率有较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是适度开展疏伐间伐。对低效林、密度过高的绿化带等,适度开展疏伐间伐、林相改造,提高蓄积量,更好地发挥绿化功能。积极利用林下资源,鼓励种养结合,发展森林养殖,探索以林养林的路子。

3.强化森林管理。以保护森林资源、强化生态安全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公益林界定工作,加强采伐限额和林地征占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野生动物、古树名木等的保护,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高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加大森林监管力度,制定总体方案及实施细则,开展实时动态监测评估及造林绿化技术模式等相关科研,建立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绿色数据库”,在造林管理、造林模式、造林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提升新水平。

(六)种子种苗产业

种子种苗产业是农业科技的大集成,是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像台湾的维生种苗公司,每亩创效高达40多万元。苏州有十分丰富的种质资源,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名特优稀农产品和乡土食品种质资源多达120多个,这当中如阳澄湖大闸蟹、“太湖三白”、洞庭碧螺春、湖羊、苏太猪、太仓白蒜等都是国内外响当当的品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现有的种业企业基础,通过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可以使种子、种苗生产成为全市农业当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苏州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有成功的例子。苏太猪的产业化开发,就是从建立苏太猪良种繁育中心开始,经过杂交选育,育成世界级良种,再深入进行产业化系列的开发研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苏州众诚鸭业有限公司,靠一只“鸭苗”的引进繁育起家,2001年筹建到现在,已形成了日产鸭苗50万羽,年销售额超7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了当地和周边120多个中小孵坊和5000多户养殖户养鸭就业、增收致富。

今后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和创汇农业的需求,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种,包括培育米质优良(国标二级以上)、产量较高的粳稻新品种和二低二高(低硫甙、低芥酸、高产量、高油分)的油菜新品种;大力保护与开发大闸蟹、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水八仙、旱四宝(白蒜、香芋、香青菜、太湖南瓜)等地方优良种质资源;继续引进和推广经过试验适宜种植或养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七)休闲旅游产业

立足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特色,拓展农业功能,形成一批涵盖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消费者农园、教育农园、农业主题公园、森林游乐区、特色乡村游以及休闲农业产业商品等多种组织形式的品牌项目。打造形式多样、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苏南田园风光,充分展示新形象,增强吸引力。

1.打造各具特色的苏州休闲旅游文化产业。苏州市区,着力开发得天独厚的太湖山水风光和博大精深的吴文化资源,打造太湖山水文化,发展沿太湖风光岸线、沿湿地文化休闲、沿城郊踏青旅游和东西山原生态旅游、相城观荷赏花等。张家港市,重点挖掘长江特色,打造长江生态文化,发展沿江生态休闲观光、长江美食和农耕体验,展示延承长江文化的生态内涵。常熟市,依托沙家浜、尚湖等红色教育,打造湿地科普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生态休闲魅力。昆山市,大力挖掘特色资源品牌,打造阳澄湖生态文化,形成独特的采摘+观赏+品酒+品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品牌特色。吴江市,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农(渔)耕特色文化,形成集高科技农业、古镇旅游、生态休闲融合一体的农业观光品牌典型。太仓市,大力挖掘“天下粮仓”美誉,打造人文历史文化,发挥临湖、临江优势,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精品、特色花卉、设施蔬菜、双凤羊肉、长江三鲜、沿港文化等品牌魅力,成为接轨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2.形成由休闲、旅游、度假、教育、科技为特征的各类发展模式。包括以上方山、穹窿山、虞山、东山的三山岛、吴中旺山为代表的森林公园,东西山水果采摘为代表的参与型休闲中心,东西山生活体验式农家乐,以太仓、吴江和园区智慧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园,以田娘农场为代表的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等。

3.推动休闲旅游从传统的农家乐向田园综合体模式转型。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深度融合,苏州休闲农业发展正在从传统的“农家乐+观光旅游”模式往田园综合体的跨产业、多功能、多业态的开发模式转变。关注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农业板块往农业产业资源及农村经济的合理配置方向转型,主题产品也由农业旅游转变为发展“农业+休闲产业集群”方向的开发。制造场景化的综合体验,提升游客的兴趣、关注度及参与度,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八)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

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对保障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健康、顺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苏州应加大政府投入,积极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切实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和质量。苏州都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区县两级为主导,以实用、高效和服务到位为目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2.大力发展、扶持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农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推动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产业发展。

3.以产地环境检测认证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为核心,健全农业检测认证体系,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4.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农业政策信息等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5.提高市、区县两级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并向种植养殖基地、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延伸,加强疫病的检测与防治工作。

6.加快建设形成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形市场,促进郊区承包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九)现代农产品加工服务业

强化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营销,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必须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要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制定政策意见,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扶持科技成长型、辐射带动型企业,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壮大实力,快速提升企业档次,有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鼓励企业开展信贷等市场融资,加强与农业担保等相结合,发挥政策对信贷支农资金投放的撬动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粮油果蔬上,加快形成江苏田娘、金利油脂、海明蔬菜、沙洲优黄等一批生产加工品牌;在水产品上,突出常熟金唐市、苏州海发、阳澄湖大闸蟹等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在畜产品上,大力扶持众诚鸭业、苏太猪、江灵禽业、好滋味等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2.加快构建一个市场渠道畅通、运行秩序良好、保供稳价有效的产销对接体系,切实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矛盾。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扶持发展一批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加快建设一批加工、冷藏保鲜企业和配送中心,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经营连锁和“永不落幕的农交会”。大力培育农产品产销对接经营主体,发挥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开展“农超对接”,引导支持与大型超市、居民社区、团体企业、宾馆饭店等直接对接,保障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物价。创导地产农产品“直供专销”模式,建立直供区、专销点,畅通产销渠道,稳定产销关系。举办各类农业节庆、专场推介、展示展销活动,广泛开展广场营销,积极组织农产品进社区和市民进基地等活动,大力开展网上营销、网上配送、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健全强化农产品需求监测和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关注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农产品价格走势,有效指导生产。

3.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发展,推广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试点,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引导更多的民间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多渠道增加支农资金投入。二是创新贷款方式。创新对农村利率市场的调控,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对农业贷款的贴息力度。积极探索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的机制方法,以满足农村需要、提高贷款效率。三是加快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培育和壮大农业担保公司,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或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建立联保、互保性质的担保机构,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实现强农惠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不断开发推广农村保险产品,充分挖掘农村保险市场潜力,探索建立“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四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立。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信用登记制度,提高农民信用意识,为金融支持“三农”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