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农业发展资源及生态约束的日趋增大,农业功能多元化要求的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运行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1.农技推广管理体制还不顺畅,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依托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财政,苏州建立和完善以市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重点,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为基础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目前农技推广管理体制还不顺畅,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市、县、乡镇三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科室之间职能的划分还不清晰,行政主管部门与具体业务机构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交叉。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业务机构呈现行政化趋势,业务机构承担过多行政性和事务性工作,各种检查、考核等非业务工作挤占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了一定程度上“不务正业”的现象。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以农业科研项目为例,目前基层农业推广服务部门参与的科研项目无法享受科研项目津贴,连交通、食宿等补贴也不能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农技人员科研和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2.农技推广队伍结构还需优化,队伍欠稳定。据调查,截至2018年,我市农技推广实有从业人数2410名,编制内的有1948名,占80.8%;编制外的有462名,占19.2%,编制外的人员占比过高。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种植业、畜牧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多,水产、蔬菜、林果、花卉等专业人员相对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尤其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农民多元化需求与农业技术人员单一的知识技能结构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偏老化。35岁以下的占24.8%,36—45岁的占22.1%,46—55岁的占33.5%,56岁以上的占19.6%。尤其在乡镇,农技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比较严重。再者,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定。目前农技推广机构中“在编不在岗”现象较为普遍。据我们对苏州某市的调查,市级农业农村局各站“在编不在岗”有18人,占总人数(240人)的7.5%;镇(区)农业部门“在编不在岗”有48人,占到总人数的28.92%。(www.daowen.com)
3.农技推广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还不高。据调查,目前苏州农技推广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水平不高。主要原因:一是苏州农业体量较小,没有规模效益;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利润空间小,对经营性组织市场化经营的吸引力不足。二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规模不大,服务能力有限。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多“小而散”,与农户、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服务内容与经营主体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目前,政府购买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项目不多、覆盖面较窄、投入的资金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