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个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苏州沉淀的历史又厚又重,境内文物古迹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中国唯一保持最完整的水路城门——盘门就坐落在苏州城南的盘门景区。古城拥有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5个历史街区,20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物,790余处古桥、古井、古驳岸、古牌坊等。
1.苏州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
苏州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工艺之市”“文萃之邦”著称,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21世纪的今天,苏州又创下了新的辉煌,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业日益发展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支柱产业。尤其是涉外旅游稳步发展,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苏州旅游业起步较早,“五五”期间共接待来苏海外旅游者13.3万人,年均递增53.5%;“六五”期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9.9万人,年均递增16.9%;“七五”期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16.7万人,年均递增8.8%,创汇7544万美元,年均递增13.1%;“八五”期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59.7万人,年均递增3.9%,创汇2.11亿美元,年均递增35.6%。1998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4.02万人,创汇1.29亿美元。2019年接待境外游客235.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5.14亿美元。
苏州的旅游业已形成了一个基本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接待服务体系,旅游稳定发展,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数量上来说,苏州的旅游资源十分豪华。截至2019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8家、4A级景区34家、五星级饭店25家和四星级饭店27家。2019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6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
2018年12月“第十五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广州论坛——大数据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上,发布了中国首份基于大数据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榜单。在349个城市中,苏州排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第三。
2.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支柱产业
(1)各级领导重视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2010年4月,苏州市委八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各级政府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城市到乡镇,把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已被人们所共识。
(2)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苏州古城址已有25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虽历经沧桑,但至今基本保持了宋代《平江图》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依存。现有各级文物保持单位492处,其中国家级12处。“苏州园林甲天下”,继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又有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古典园林及同里、周庄两个水乡古镇正在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寺观名刹,遍布城乡;文物古迹,交相辉映。灵岩、天平、太湖东西山、虞山等处,都是天然风景胜地。
(3)经济繁荣是发展旅游业的坚实基础。苏州自然条件优越,水富地肥,素称“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1.9万亿元人民币,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92万元(折合汇率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税收收入1991亿元,增长3.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9.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68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8.7%。这些,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4)便捷的交通和通信网络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苏州位于沪宁铁路沿线上,北靠长江,京杭大运河贯穿其间,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318国道、204省道及苏州至上海国际机场公路贯穿苏州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并存,连结城乡、沟通全国的立体网络。发达的邮电通信设施为人们提供便捷的现代化国际通信服务,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3.苏州农业文化类旅游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发达
苏州传统农业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且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已从先前的单纯粮棉油生产,开始向多种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苏州市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在农业上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不断深入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丰富农业内容,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天堂苏州,梦里水乡”,这是苏州市休闲的形象定位。在苏州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融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和农村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已成为苏州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是苏州休闲度假的重要载体,促进了苏州城乡互补和城乡一体化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在长三角区域中,在“太湖、长江、江南水乡”的三大优势资源的背后,就是苏州的休闲观光农业。近三十年来,苏州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发展典范的“苏南模式”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群,这是苏州休闲观光农业的最初萌芽,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阳澄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高层次休闲旅游场所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农林示范园、三山岛等农家乐开始发展,周庄旅游品牌逐渐成形,蒋巷村、杨文头村等成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新的风景线。从2001年以后,农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采瓜果、钓野生鱼、泡森林‘氧吧’、吃农家菜、住农家庄……”在双休日,拖家带口过这样的“农家生活”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新时尚。以西山明月湾、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日益成熟,由传统农业耕作和农民生活延伸出来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独特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正在苏州逐渐走红。近年来,苏州旅游部门积极发挥乡村旅游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依托水乡风情、文化底蕴、经济发达的优势禀赋,坚持“政府引导、协力共推,因地制宜、集聚发展,以农为本、协同推进,文化为魂、彰显特色”的原则,促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水美乡村、旅游风情小镇、特色民镇(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区建设有机结合,多部门联动谋发展。苏州鼓励农民和多元资本参与,完善“农户+农村合作社+专业公司”的发展模式,形成“典型引路+品质管控+市场运作”的推动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的大众消费与品质提升的完美结合,乡村民宿深受广大游客青睐。苏州旅游部门以永联村、蒋巷村、树山村和青蛙村等为优势资源,统一设计,整体包装,精心打造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姑苏城外”乡村旅游品牌。
苏州市紧紧抓住依山托水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山、林、茶、果、园”等农业资源,同时利用“江、河、湖、荡”等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一大批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新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观光型,如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以采摘垂钓为主的农事参与型,如东山、西山果茶区、双山岛垂钓中心等;以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农业“四新”技术展示为主的科普教育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以名特优农产品品尝为主的美食餐饮型,如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碧玉主题公园等;以江南水乡、农家风俗体验为主的乡村度假型,如三山岛农家乐园等。东山的陆巷、金庭的明月湾古村落,如今都已成为苏州农村游的典范。牌楼接踵、建筑恢宏,集名胜古迹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陆巷,让参观的人流连忘返。春秋时期吴王、西施赏月之地——明月湾,不仅有土地庙、古樟树、明月桥、古码头供大家参观,临湖而建的农家乐也是独特一景。休闲观光农业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这种休闲方式在让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同时,了解传统农耕活动、体验乡村文化,从而疏解身心、放松心情。对农村来说,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开发农产品的内在价值,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增长点。
苏州农旅融合发展历史悠久,规模和质量位于全省前列,出现了很多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据2016年苏州市旅游业年度报告统计,至2016年底,苏州全市共建成乡村旅游区(点)300多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4家,省级乡村自驾游基地10家,旅游精品民宿30家,星级“农家乐”94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0多条,均纳入长三角地区旅行社常规线路。据《2016年苏州旅游业年度报告》显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500多万人次,创造经济价值650多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近35万人,乡村旅游总占比达44.7%,社会就业贡献率在6%以上。数据表明,苏州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约占全省1/4,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户数量分别约占全省1/6、1/5;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约占全省1/5。由此可见,苏州农旅融合发展总体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2020年7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苏州市姑苏区、吴江区、高新区和常熟市成功入选,此前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获得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至此,苏州10个板块已有6家成功创建,其总数和占比均在全省最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