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为江苏省省辖市,下设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吴江区、工业园区和常熟、张家港、昆山和太仓4市(县级市)。截至2018年,常住人口1072.17万人,城镇人口815.39万人,户籍人口703.55万人,城镇化率76.05%。全市共有52个镇、40个街道、1180个居委会、1025个村委会。
苏州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是当地农业得以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要物质基础,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苏州就有“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1.地形特征
苏州全市总面积8488.4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8.27%,其中平原面积约465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4.8%;丘陵面积为22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7%;水域面积为3609.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2.5%。土地面积中,张家港市772.4平方千米、常熟市1094.0平方千米、太仓市620.0平方千米、昆山市864.9平方千米、吴江区1092.9平方千米。
苏州地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的底部,地貌以平原为主,全市地势低平,一般高度为海拔3.5—5米。西部为低山丘陵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丘陵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米之间,其中,穹窿山高341.7米,南阳山高338.2米,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米,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米左右。该区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米、天平山201米、狮子山114.5米,均由花岗岩组成,岩性为火山喷发岩。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地势低洼,最低点低洼地在海拔2米以下。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土地资源以平原低洼地为主,资源自然性好,土层大都为淤泥质土和黏土、及沙壤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
2.水资源
苏州市全境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略有倾斜地势,平原广阔,水源充沛,山丘点缀。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其水系分属长江和太湖两大流域,太湖是苏州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境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达,拥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大小湖泊300多个,京杭运河贯通南北,娄江、浏河、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等镶嵌其间,被誉为“东方水城”。全市水域面积为3609.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2.5%,淡水养殖面积超百万亩,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出产长江白吉、刀鱼、太湖银鱼、白虾等30多种淡水鱼类。太湖水域面积2338平方千米,最大蓄水量90亿立方米左右,常年水位约2.9米,常年水位时最大水深3.33米。阳澄淀泖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元荡等,全部为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不到2米,水深一般也在3米以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工程控制影响,常年水位2.8—3.0米,其年变幅1米左右。苏州市境内的河流、湖泊受上流来水和下游江海潮汐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情势比较复杂。丰富的过境水资源量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www.daowen.com)
3.农业气候条件
苏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4—16℃左右,全年无霜期220—240天,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000—1100毫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苏州地区大部属北亚热带南缘,一部分带有中亚热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海洋夏季风控制,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湿润;冬季受大陆冷气团侵袭,天气寒冷干燥,春、秋属冬夏季风交替过渡季节。全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分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农业生产有较大的适应性,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有利于多种耕作制度的发展。
苏州境内湖泊众多,河港纵横交叉,有利于水源的调蓄和地面小气候调节。除部分地区稍缺水外,基本上不缺灌溉用水。本区降水比较充足,70%的雨量集中在4—10月作物生长旺盛季节,但一年中以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热带风暴和秋雨较为集中,秋冬、初夏和盛夏则为三个少雨期。
由以上可以清楚看出,苏州地区的光、热和水分条件较好,配合得也好,这也是决定和形成本区作物产量的一个有利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