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现代农业:打造都市型农业新模式

上海现代农业:打造都市型农业新模式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是国内较早进行都市型农业研究、实践,并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城市。在此期间,上海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都市观光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与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

上海现代农业:打造都市型农业新模式

上海是国内较早进行都市型农业研究、实践,并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城市。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也是我国最早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城市。早在1998年,上海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市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就明确指出:未来上海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促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上海由此开始了都市农业建设实践和探索。早在“九五”期间,上海市就秉持着“都市农业”理念,将都市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通过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生态、辐射、创汇、文化五大功能的协调统一。其中在产业融合方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设施化、工厂化和“产+销”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与非农产业互相渗透和融合,产业界限开始淡化。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积极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不断强化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力争在农业科技引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监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此期间,上海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都市观光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与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

上海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从“九五”规划正式提出以来,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即:“九五”为都市农业的提出阶段;“十五”为都市农业的培育阶段;“十一五”为都市农业的框架形成阶段;“十二五”则为都市农业的推进阶段;“十三五”将成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成阶段。在规划的统筹之下,上海针对农业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推进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上海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

作为一个不断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同步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通过加强与周边省区和国外的合作,走开放型都市农业发展道路;依靠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化经营;重视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其生态和社会功能,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开创了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局面。农产品保供能力逐步增强,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www.daowen.com)

面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的新挑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补上科技创新这个“短板”,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未来上海农业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生态立农、科创兴农、改革强农、提质富农,围绕提高质量效益这个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农业、智慧农业,走产品优质、产出高效、产业融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上海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规模扩大,已形成多中心与多层次、组团式格局,城镇化水平高,制造业逐步外移,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农业发展面临发展与空间、发展与效益、发展与需求的矛盾,以及市民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而且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市民收入水平高,人口规模大、流动性强,高收入阶层人数较多,是国际性大都市和港口城市等。目前上海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较快,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条件,产业化水平、科技水平、农村经济实力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实现农业战略定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