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又称现代都市农业,它是“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的有机结合,要理解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得知道“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的由来。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理论界公认的现代农业则指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都市型现代农业,又称现代都市农业,它是“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的有机结合,要理解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得知道“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的由来。

从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农业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以及二三产业占据经济主要地位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理论界公认的现代农业则指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有多种看法,但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生产全面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产品商品化高度发达的农业。现代农业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四大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先进科技广泛应用,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受到重视,其核心是科学化。

城郊农业是一种介于城市经济农业经济之间的特殊的区域经济形态,一般认为,都市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延续,是地处城市郊区(或者近郊)的农业以及由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内的农业。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见于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他指出,“所谓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力的影响。其主要经营的产业为:奶、鸡、鱼、鲜菜、果树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同时还包括稻、麦、水产和畜牧业等复合经营。青鹿四郎强调都市农业分布在都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专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型农业,这也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随后其他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城市农业的研究。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对日本的都市农业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名为《日本农业模式》的文章,正式提出“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城市农业在日语中用汉字书写即为“都市农业”。

早期的学者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研究都市农业的,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建成区内的生态空间上进行的农业活动,以及在建成区和郊区进行的畜牧养殖活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03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提出的,指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用集约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利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这与“狭义的都市农业”相比,无论是都市农业分布的范围,还是都市农业的内涵、功能都已经大大拓展了。

都市农业的概念大概在1980年前后进入中国,当时很快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注意,相关成果陆续面世。目前,国内关于都市农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www.daowen.com)

都市农业既包括市区农业,也包括郊区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城郊农业,虽然二者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纳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农业,但城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满足城市物质性需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位于城市周边地带,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种需求为服务宗旨,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包括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都市农业涵盖郊区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较都市农业晚些。北京市从服务于首都走向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需要,审时度势,于2005年提出并定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是与首都相依共存的新型农业业态,与一般的都市农业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但在相关文献中,不少人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还有人把都市型现代农业简称为都市农业,这都是不妥的。如果说都市农业是由日本首创,那么都市型现代农业则是中国北京从首都实际出发的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简称为“都市型农业”,与“都市农业”只一字之差,但千万不能忽略了这个“型”字,因为其正是中国国情的体现。国外的大城市基本上不辖其他区县,即便有,面积也相当小。而我国的大城市都辖若干个区县,以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这样一来,城市郊区则比国外的城市郊区要大得多,农业的发展内容也大不一样。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在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的区域内,或者是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简言之,都市农业是都市圈中的农业。这两种农业均依托都市,但都市的郊区面积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大不相同。世界上的大都市一般没有郊区或有面积较小的郊区,在地理空间上是大城市小郊区的格局;与此相对应的是农业人口在都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极低,一般在1%以下。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地理空间上是一个小城市大郊区的格局;与此相对应的是,郊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如何使这些农民增收致富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鉴于此,上海提出要发展“都市农业”,是符合上海实际的;而北京于2005年提出的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也是符合北京实际的。对苏州而言,提出“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更为科学合理,也更为符合苏州的实际,不能笼统地简称为“都市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都市型农业及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于一体,承载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较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