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稻谷产业的供需平衡及结构矛盾

我国稻谷产业的供需平衡及结构矛盾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四条结论:我国稻谷供求总体平衡、长期偏紧、品种结构矛盾突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山地稻作区与丘陵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6.5%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山地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3.8%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丘陵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0.7%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

我国稻谷产业的供需平衡及结构矛盾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四条结论:

(1)我国稻谷供求总体平衡、长期偏紧、品种结构矛盾突出。从稻谷供求关系现状看,6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稻谷国内供求总量基本保持平衡,只有部分年份供求总量失衡,但全国稻谷供需地区间和品种间的不平衡长期存在并有所强化,主要表现为产区库存压力大、销区需求缺口大、籼稻供过于求,而粳稻尤其是优质粳稻供不应求;从稻谷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看,稻谷生产受种植面积减少、水资源匮乏、工业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增加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人口的增长却造成稻米消费刚性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增长;由于稻谷生产的各种约束条件难以消除,从而导致我国稻谷供求必然长期偏紧。

(2)我国稻谷收购价格严重偏低,导致稻农生产收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依据调查数据可知,以稻谷完全生产成本计算的稻谷理论收购价格无论是在稻农与稻谷经销商收购定价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还是在稻农定价能力大于稻谷经销商或者稻农定价能力小于稻谷经销商的情况下,其都大于实际收购价格,即使以不完全成本计算的理论收购价格,在稻农与稻谷经销商收购定价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其仍然大于实际收购价格,在稻谷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稻谷收购价格的低估必然导致稻农生产收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

(3)稻谷生产隐性成本被忽略及稻农弱势交易地位是我国稻谷收购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平原、丘陵、山地稻作区稻谷生产家庭用工成本与自营地租金占稻谷生产总成本的比重分别高达46.6%、73.2%、(www.daowen.com)

80.8%,而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在进行要价和出价决策时,并没有直接将这部分隐形成本纳入稻谷生产总成本的核算范围,从而导致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共同确定的收购价格低于稻农应当获得的理论收购价格,同时单个稻农相对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稻谷经销商,其弱势的价格谈判地位使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不利于稻农,稻谷交易剩余的分配偏向于稻谷经销商。

(4)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是不同产区稻谷生产成本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平原区稻谷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及覆盖面均高于山地及丘陵区,大型机械的使用高度替代劳动力投入,从而使该地区稻谷生产劳动力投入较少,而山地及丘陵区机械化程度较低、覆盖面较窄,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即使使用机械作业也仅限于小型机械,其对劳动力的替代有限,仍然需要匹配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同时山地及丘陵区稻田细碎化严重,交通条件较差导致其在各个生产环节劳动力投入都远高于平原区,由于不同产区劳动力价格相差较小,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山地稻作区与丘陵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6.5%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山地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3.8%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丘陵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0.7%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