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稻谷生产单产及总量的研究

稻谷生产单产及总量的研究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稻谷不同品种单产比较从中国稻谷不同品种的单产比较来看,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及晚籼稻的单产水平及单产增长速度均具有较大差异。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及单位产量的大幅下降,稻谷产量由8 678万吨减少到5 364万吨,年均减少829万吨,年均下降11.33%。

稻谷生产单产及总量的研究

3.1.2.1稻谷生产的单产

(1)稻谷单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稻谷单产在阶段性波动中大幅上升,从1957年的每亩179公斤增长到2009年的每亩439公斤,年均每亩增加5公斤,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74%。按单产的波动特征将其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年至1961年为中国稻谷单产大幅度下降阶段。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稻谷单产从每亩179公斤下降到每亩136公斤,年均每亩减少11公斤,年均降幅达6.68%。

第二阶段:1961年至1984年为中国稻谷单产大幅度上升阶段。由于矮秆良种的普及以及栽培技术的推广,稻谷单产从每亩136公斤上升到每亩358公斤,年均每亩增加9.66公斤,年均增幅达4.3%。

第三阶段:1984年至1999年为中国稻谷单产稳步上升阶段。由于杂交水稻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稻谷单产从每亩358公斤上升到每亩423公斤,年均每亩增加4.32公斤,年均增幅达1.11%。

第四阶段:1999年至2003年为中国稻谷单产第二次大幅下降阶段。由于稻谷产量的大幅提高,稻谷价格大幅下降,稻农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稻谷单产从每亩423公斤下降为每亩404公斤,年均每亩下降4.7公斤,年均降幅达1.14%。

第五阶段:2003年至2013年为中国稻谷单产回升阶段。由于2004年以来农业税的逐步减免,国家大力增加农业投资,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稻谷良种及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促使稻谷单产再次稳步回升,单位产量从每亩404公斤上升到每亩448公斤,年均每亩增加4.4公斤,年均增长1.03%。

(2)稻谷不同品种单产比较

从中国稻谷不同品种的单产比较来看,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及晚籼稻的单产水平及单产增长速度均具有较大差异。

目前粳稻单产水平最高,其次是中籼稻及晚籼稻,早籼稻最低,2012年粳稻、中籼稻、晚籼稻及早籼稻的单产分别为每亩548公斤、516公斤、440公斤及411公斤。自1990年以来单产增长速度最快的仍然是粳稻,从1990年每亩434公斤增长到2012年每亩548公斤,年均每亩增加5.14公斤,年均增速达1.06%;晚籼稻增长速度居于第二位,从1990年每亩374公斤增长到2012年每亩440公斤,年均每亩增加3公斤,年均增速达0.74%;中籼稻的增长速度居于第三位,从1990年每亩458公斤增长到2012年每亩516公斤,年均每亩增加2.6公斤,年均增速达0.54%;早籼稻增长最为缓慢,从1990年每亩389公斤增长到2012年每亩411公斤,年均每亩增加0.97公斤,年均增速达0.24%。

图3.5 1957—2013年中国稻谷单产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6 1979—2012年中国稻谷主产地区各品种单产的比较

数据来源:历年«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3)稻谷各品种主产区单产比较

从中国各地区稻谷单产的比较来看,早籼稻各主要产区之间的单产水平差异最小,其次是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各主要产区之间差异最大。早籼稻单产水平最高的是福建,最低的是江西,每亩相差46公斤,9个主产区单位产量的标准差为16;中籼稻单产水平最高的是湖北,最低的是福建,每亩相差100公斤,11个主产区单位产量的标准差为31;晚籼稻单产水平最高的是安徽,最低的是海南,每亩相差217公斤,9个主产区单位产量的标准差为65;粳稻单产水平最高的是江苏,最低的是湖北,每亩相差141公斤,13个主产区单位产量的标准差为44。

图3.7 2012年中国稻谷各品种主产地区单产的比较

数据来源:2013年«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4)国内外稻谷单产的比较

从中国稻谷与国外稻谷单产的比较来看,中国稻谷的单产水平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其他高单产地区比较来看,仍然相差甚远:与非洲主产区埃及每亩相差195公斤;与澳洲主产区澳大利亚每亩相差233公斤;与美洲的主产区美国每亩相差127公斤;与非洲主产区摩洛哥每亩相差55公斤;与欧洲主产区西班牙每亩相差53公斤;与亚洲主产区韩国每亩相差3公斤。

图3.8 2013年中国与世界其他稻谷主产区单产的比较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3.1.2.2稻谷生产的总量

(1)稻谷总产量的变化(www.daowen.com)

近60年来,中国稻谷产量大幅增加,从1949年的4 865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03亿吨,年均增加242万吨,年均增长2.26%。按稻谷产量的波动特征将稻谷产量的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至1957年为中国稻谷产量的高速增长期。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稻谷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稻谷产量由4 865万吨增加到8 678万吨,年均增加476万吨,年均增长幅度达7.5%。

第二阶段:1957至1961年为中国稻谷产量大幅下降时期。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及单位产量的大幅下降,稻谷产量由8 678万吨减少到5 364万吨,年均减少829万吨,年均下降11.33%。

第三阶段:1961至1984年为中国稻谷产量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时期。由于稻谷单位产量的大幅度提升,稻谷产量由5 364万吨增加到17 826万吨,年均增加542万吨,年均增长幅度达5.36%。

图3.9 1949—2009年稻谷总产量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第四阶段:1984至1999年为中国稻谷产量不稳定缓慢增长时期。由于稻谷单位产量的不稳定增长及播种面积的不稳定下降,稻谷产量由17 826万吨增加到19 849万吨,年均增加135万吨,年均增长幅度为0.72%。

第五阶段:1999至2003年为中国稻谷产量第二次大幅下降时期。由于稻谷播种面积的大幅度下降,稻谷产量由19 849万吨减少到16 066万吨,年均减少946万吨,年均下降5.15%。

第六阶段:2003至2013年为回升性增长时期。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稻谷生产摆脱了连续5年的下降趋势,全国稻谷播种面积呈增加态势,稻谷产量呈恢复性增长趋势,稻谷产量由16 066万吨增加到20 361万吨,年均增加430万吨,年均增长幅度为2.4%。

(2)稻谷各品种总产量的比较

从早、中、晚稻目前的产量差异来看,三者之间的产量差异较大,中稻及一季晚稻的产量大大高于早稻及双季晚稻的产量。2012年早稻产量为3 329万吨,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为1.34亿吨,双季晚稻产量为3 737万吨。

图3.10 1991—2012年早、中、晚稻产量比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从三者之间的发展趋势来看,早稻及双季晚稻产量不断下降,中稻及一季晚稻产量不断上升。根据三者之间的变化差异将其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年至1979年)为各产量均衡发展时期,早稻的产量略高于中稻及一季晚稻,中稻及一季晚稻的产量略高于晚稻;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0年)为各品种产量差异化发展的前期阶段,早稻产量保持稳定,双季晚稻产量缓慢上升,中稻及一季晚稻大幅度上升,早稻产量略高于双季晚稻,中稻及一季晚稻产量大大高于早稻和双季晚稻;第三阶段(1990年至2012年)为各品种差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早稻和双季晚稻产量逐步下降,中稻及一季晚稻大幅上升,双季晚稻产量略高于早稻,中稻及一季晚稻产量大幅高于双季晚稻及早稻。

(3)各地区稻谷总产量的比较

从中国各地区稻谷生产总量的绝对量比较来看,湖南、黑龙江、江西、江苏、湖北、四川、安徽、广西、广东为中国稻谷的九大主产区,其综合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6%;从各地区稻谷产量变化的变化率来看,黑龙江、吉林、河南、辽宁、江西、江苏、湖北、安徽、云南是中国稻谷产量增速较快的地区;从各地区稻谷产量绝对变化来看,黑龙江、湖南、江西、江苏、湖北、四川、安徽是中国稻谷产量增加较多地区。由此可以认为,稻谷的生产越来越向东北及长江流域优势产区集中。

表3.1 2013年各地区稻谷产量比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4)国内外稻谷总产量的比较

从世界各国稻谷生产总量的绝对量比较来看,亚洲为稻谷的主要生产地区,其产量占总产量的90.5%,中国和印度为世界稻谷的集中生产地,其总和占世界总产量的48.8%;从世界各国稻谷产量变化的绝对量来看,世界主产国除日本外其产量基本上都是呈增长的趋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稻谷增产较大地区,年平均增产达100万吨以上;从世界各地稻谷产量变化率来看,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是世界稻谷产量增产速度较快地区,其年均增速达3%以上。

表3.2 2013年世界稻谷主产国产量比较

①指2013年各国占全世界总产量的比重。
②平均增长量=(2013年产量-1961年产量)/52。
③平均增长率=(2013年产量/1961年产量)1/52-1。

续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