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是关系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国家繁荣的基础产品,农产品价格更是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关键因素。因此,农产品价格相关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国内部分学者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1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测定
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测定的研究,从方法上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完全从数据的时间序列发展趋势分年度数据及月度数据来分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柯炳生(1994)应用计划价格、国内市场价格和世界市场价格三个指标分析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的年际波动特征。李伟克、马晓河(1998)利用月度数据分别测定各种农产品价格的季节波动趋势。吕杰、綦颖(2007)分别利用生猪的月度数据及年度数据分别测定我国生猪价格的周期波动特征。李秉龙、何秋红(2007)利用猪肉月度价格数据分析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总体趋势及特点。
二是采用计量方法精确分析价格波动的特征。刘会玉等(2005)利用经验动态分解(EMD)对1949年以来粮食产量波动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提出了3年和9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马帅、郭淑敏(2006)利用最大似然方法估计了3种GARCH族模型,提出粮食波动率是变化的,并且粮食增长率是非对称的。徐雪高、靳兴初等(2008)利用1978-2008年农产品价格的年度数据,运用H-P滤波法将农产品的波动分为五个周期,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不重复性和非对称性。毛学峰、曾演初(2009)采用STAR模型研究生猪市场价格的非线性调整。
1.2.1.2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不同农产品进行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不同农产品、不同历史时期涨价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基本上归纳为内部传导机制下的波动原因以及外部冲击下的波动原因。
(1)内部传导机制下的波动原因
内部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的结构特征,是一种内部缓冲或者自我调节机制,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内生性”,内部传导机制决定着波动的持续性(吕杰、綦颖,2007)。主要表现为:供需不平衡、成本推动、比较收益、生产者决策行为、农产品市场环境、收入变化。
供求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是通过供需总量及供需结构的变化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柯炳生、唐仁健(1995)认为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是拉动价格上涨的长期因素。巫国兴(1997)认为社会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导致农村品价格的波动,主体表现在农产品需求方面,需求增长过旺和需求增长不足都是引起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李琴、孙良媛(2005)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我国棉花进口、库存和价格相互作用的动态模型,分析了棉花进口、库存和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棉花进口和库存的变动是引起棉花价格变动的原因。方松海、马晓河等(2008)认为部分农产品供给下降而需求旺盛,形成自发性涨价。
成本、比较收益、生产者决策行为、农产品市场环境、收入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供求实现。方松海、马晓河等(2008)认为生产成本和比较收益的变化是涨价的根源,而国际市场行情及国际上的投机行为加剧了涨价过程,生产成本提高是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货币的溢出效应放大了农产品的涨价趋势。
(2)外部冲击下的波动原因
外部冲击则是指经济系统外部随机的或者是非随机的导致经济系统发生不稳定的一种干扰变量。当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变量的影响时,就会对这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产生波动或者加剧系统内部传导机制作用下的固有规律的波动,外部冲击机制则主要是通过内部传导机制对每一个波动周期的波幅、波长产生影响,并决定波动过程中的转折点(吕杰、綦颖,2007)。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溢出效应、疫情等突发事件、道德水准、国际环境。
巫国兴(1997)认为进出口政策与国内市场政策不衔接,导致宏观调控失误,加剧了国内市场供求矛盾,从而导致国内价格的波动。蒋乃华(1999)认为宏观政策调整是决定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变量,粮食外贸政策是影响价格波动程度的重要因素。税尚楠(2008)认为跨国公司控制市场、国际基金参与和投机农产品贸易放大了新需求的影响,并造成了价格前所未有的急剧波动。此外,刘晓雪、徐振宇(2008)认为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上涨是粮食价格攀升的助推器。柯炳生、唐仁健(1995)、巫国兴(1997)、刘克春(2007)、吕杰、綦颖(2007)、刘晓雪、徐振宇(2008)也对外部冲击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1.2.1.3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1)有关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时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围绕着谁是原因、谁是结果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结论基本有三种观点:(www.daowen.com)
一是通货膨胀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马晓河(1995)认为,在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上,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了通货膨胀,而是通货膨胀引发了农产品涨价。卢锋和彭凯翔(2002)采用均衡修正模型对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的个别价格以及平均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上看,通货膨胀的变动都先于市场粮食价格变动,这意味着通货膨胀是粮食价格原因;而不论长期和短期,粮价上涨都没有领先于通货膨胀变动,因此粮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刘霖(2009)认为,农产品是通货膨胀的先头兵,农业是通货膨胀最先影响到的行业。
二是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周晓明(1996)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整个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孙希芳和牟春胜(2004)认为通货膨胀率变动会导致名义粮价同向调整,而且调整幅度会超过通货膨胀率自身的变动,从而引起真实粮价的同向变化。李敬辉、范志勇(2005)认为粮食价格增长率的波动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并且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要远远大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通货膨胀率波动会导致粮食价格波动,由于居民的储粮行为可能对通货膨胀率波动比对粮食价格波动更加敏感,且粮食价格波动的幅度会大于通货膨胀波动的幅度。吴泰岳等(2006)认为从长期来看,粮价是引起物价变动的原因;而从短期来看,物价是引起粮价变动的原因。刘小铭(2008)认为我国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协整关系,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诱发通货膨胀。程国强、胡冰川等(2008)通过建立价格模型分析了2007年农产品价格与CPI的关系,结果显示,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而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油籽价格对CPI的影响在10%水平下不显著,这表明只有猪肉价格对前期CPI具有明显的直接推动作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表现为间接传导影响。刘勇、王伟等(2009)运用VAR方法研究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中国的高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要以承受较高的通货膨胀为代价,而通货膨胀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很容易从局部诱发导致全面的物价上涨。
(2)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研究的结论看,基本有以下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一是认为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逐渐弱化。柯炳生(1994)认为,土地及资金的约束以及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粮食价格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有限。陈志国、李惠如(1996)认为,自1984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弱波趋势已经形成,在目前的环境下,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已经弱化到相当程度。
二是认为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显,但是具体环境不同影响程度不同。廖洪乐、李小云(1995)以湖南宁乡、汉寿两县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粮食价格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认为粮食价格对农户粮食生产影响较大,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王德文、黄季焜(2001)利用边际理论、局部调整模型和价格预期理论建立了双轨制度下三种不同的供给反映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粮食的订购价格与粮食的供给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订购价格对粮食产出产生显著影响。张治华、袁荣(2007)建立回归方程和计算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对我国粮食生产对价格因素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敏感,粮食总供给价格弹性系数达到0.73。
(3)农产品价格对农户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对农户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农户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已有的文献主要是从其对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从总体农户、不同收入农户以及不同规模生产农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对总体农户的研究,认为价格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有限。赵复强、卜庆娟(2006)认为尽管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存在种种促进效应,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工业品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因此提高农产品价格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是对不同收入农户的研究。李文、李兴平等(2003)通过对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四省贫困县的农户调查发现,在贫困地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或下降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减少。低收入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变化幅度比非贫困户要大;同时由于商品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变化不会对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浙江省农调队课题组(2004)通过对浙江省农产品价格变化对农村收入的影响的调查,认为农产品价格变化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的影响不同,低收入家庭,农业收入比重高,家庭收入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高收入家庭收入非农化程度较高,受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较小。“农村社区转型与发展干预研究”课题(2004)组通过对湖南、江西两省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农户在此次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受影响程度不同,大部分农户受益,但贫困农户以及失地和少地农户受到了损害,同时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了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稳定了作物生产。
三是对不同规模的农户的研究。叶敬忠、饶静等(2008)基于湖南省洞庭湖区的华容县和江西省吉泰盆地的泰和县调研数据,分析了生猪价格上涨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高的规模生猪养殖户在这次生猪价格上涨中受到损害,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一般(小规模)生猪养殖户反而在这次生猪及饲料价格上涨中受益,但受益幅度较小。
1.2.1.4农产品价格传递
国内学者对价格传递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研究纵向相关市场之间的整合关系。喻闻、黄季焜(1998)利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对粮食市场的共同整合程度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市场整合程度自1988年以来不断提高,但要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粮食大市场尚需进一步的改革。武拉平(1999)运用共聚合法和市场联系指数法对我国小麦、玉米和生猪收购市场的整合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收购市场之间均存在较好的长期整合关系,生猪市场虽也存在长期整合,但整合程度没有小麦和玉米市场好;而短期整合情况正好相反,小麦和玉米市场均不存在短期市场整合。查贵庭、王凯(2006)运用协整研究方法,对国内主要大米市场今年来的协整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大米市场大部分都有协整关系,价格变化表现为销区影响产区的状态。王宁、司伟、王秀清(2008)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北方主要小麦收购市场和面粉零售市场之间的整合程度,结果显示,小麦收购市场和面粉零售市场之间存在长期整合关系,随着小麦购销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市场价格信号传递速度加快,小麦市场与面粉市场之间也存在短期协整关系,从因果关系来看,即存在小麦与面粉价格互为原因。
二是使用理论推导的方法研究农产品市场价格传递。辛贤(1999)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建立了包括生猪生产、流通及消费三个市场、三个主体的市场均衡模型,测定外部冲击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同时研究生猪市场与猪肉市场之间的价格传递,结果表明,生猪市场存在明显的放大效应。王秀清(2007)放松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将行为主体的市场力量以及营销企业所需要的农产品投入与其他营销投入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并拥有规模报酬可变的技术考虑到模型中,假定农产品营销企业在零售环节拥有寡占卖方力量、在农产品收购环节拥有寡占买方力量,运用均衡移动模型研究农业生产者与食品零售商之间的纵向价格传递关系,结果表明,市场力量和规模报酬对价格传递的影响十分复杂,一方面取决于农产品供给函数和食品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外生冲击作用下农产品收购环节与食品零售环节市场力量变化的相对幅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