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利润与货币市场:企业家的投资之道

利润与货币市场:企业家的投资之道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来看第一条支流。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企业家利润都沿这条支流进入货币市场,也就是说,企业家利润多用于“投资”。再来看第三条也是最后一条支流。货币市场的第三项购买力来源,是社会的闲钱,闲置的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有利息可赚,这些钱款也会投放到货币市场供人借贷。没有人会认为,将钱存到银行,是他投资闲钱的理想方式。

利润与货币市场:企业家的投资之道

我们现在要拿利息的基本原理和经验事实做一些对照,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提及任何经验事实。首先我们要逐一列举的是,新创造的购买力以外的各种购买力来源,正是它们撑起了货币市场的巨量货币;其次,我们要说明,利息是如何从一个很狭窄的地方扩及整个交换经济的,以至于利息占据的舞台,看起来远比我们理论所揭示的来得广阔。除非这两个方向所涉及的利息问题都能用我们的观点一一梳理清楚,否则我们就不敢说,我们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

第一项任务应该没什么困难。首先,我们说过,发展的任何一个具体的阶段,都是从继承先前阶段的成果开始的。购买力储备的一部分,可能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交换经济所创造的,因此,经济中总有一些购买力一一多少不论一一是由新企业一直或者暂时支配的。其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势头起来了,涌向货币市场的可支配购买力之流越来越丰沛。我们要分辨出其中的三条支流。先来看第一条支流。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企业家利润都沿这条支流进入货币市场,也就是说,企业家利润多用于“投资”。至于企业家是将利润投到自家的企业,还是投到货币市场,从根本上说无关紧要。再来看第二条支流。有些企业家功成身退,或者企业家的后代无意经商,也就是不再经营企业,如果这意味着将企业转手套现,那么就会有一笔款项一一多少不论一一变成闲钱,不像其他钱款总是一定锁定了用途。再来看第三条也是最后一条支流。可以说,发展带来的利润不只为企业家独有,也惠及其他一些人,这些靠“发展的余波”获得的利益,多少也会流入货币市场,只不过有直接间接之分罢了。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说这是一种附属的情况,固然是因为这些钱款的存在完全有赖于发展,但不要忘记,这笔钱款会流向货币市场,靠的是有利息这个事实,是因为在那里能够获得利息。获得利息,是这笔钱款的所有者愿意将之提供给货币市场的唯一动机,如果不是因为有利息,这些购买力本来不是会被贮藏起来,就是会用来买东西消费。

至于货币市场的第二项购买力来源,情况也差不多。我们说过,在一个没有发展的经济中,储蓄的重要性相当有限,而以现代社会的储蓄规模来衡量的储蓄,无非是出自发展的那些利润中,没有变成收入的那些钱款。传统意义上的储蓄,之所以没有重要到在工业需求中起关键作用的地步,即使在有发展的经济中也是如此,乃是因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储蓄,一种“真正”的储蓄,一种在没有发展的经济中不存在的储蓄。一旦人们发现,只要借出一笔钱,他们有把握从中获得一笔持久收入,他们就有了储蓄的动机。仅仅因为储蓄的一笔钱自动增值,这笔钱的边际效用就随之下降,人们在这种情况下的储蓄,有时甚至少于没有收到利息的情况下的储蓄,这种事也不是没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利息的存在,储蓄的钱多了一条出路,人们的储蓄会有显著增加,当然,这不代表说,利息每一次的上涨,一定会引得储蓄增加,更不用说以一定的比例增加了。由此可见,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储蓄,一部分要归结为利息的存在;由此会涌出一条“购买力的支流”,最终流进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第三项购买力来源,是社会的闲钱,闲置的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有利息可赚,这些钱款也会投放到货币市场供人借贷。其中就有企业暂时不用的资本。银行将这些闲置资金归拢,然后运用高超的技巧,令到每一块钱一一哪怕马上就要花出去一一都能用于增加货币市场的购买力供应。还一种情况也要放到这里讲。我们说过,信用支付工具不是为了节省金属货币而创造出来的。引入信用支付工具后,金属货币的用量当然会较先前为少,因为原来只能借助金属货币完成的交易,现在可以借助信用支付工具完成了。但这些交易只不过是借助信用支付工具而已,假如没有这样的信用支付工具,这些交易也会提出同样的货币需求,因此不存在“节约”货币一说。但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撇开发展引出的信用支付工具不说,单从银行的逐利动机来说,它们也总是希望能生息的购买力多多益善,这样一来,原先借助金属货币完成的一些交易,银行也会想方设法以信用支付工具来取代其中的金属货币;这样,银行靠经营上的技巧,也会创造出一部分信用支付工具,故而会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从这个来源产生,最终进入货币市场。(www.daowen.com)

所有这些来源都增加了货币市场的供给,而且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来源,利息水平原本要比现在高出一大截。如果不是因为发展持续创造出实施新组合的机会,利息原本早就降到零了。但凡到了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银行家对着这些可支配资金可就犯了愁,他们经常要担心,货币的现价在扣除本金后,还够不够偿付风险补贴及银行家的劳务报酬。这样,尤其在富裕国家的货币市场,银行家创造购买力的特点往往隐而不现,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银行家只不过是借贷双方的中间人;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银行业经营,都会为这种印象付出不小的代价。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再到干脆撇开贷款人借到的钱款,用企业家需要的实物取而代之,乃至于用另外一些人一一也就是向企业家转让必要生产资料的那些人一一需要的具体货物取而代之,也只不过是一步之遥。

也许有必要进一步指出,庞巴维克曾强调过,会有这样一些情况,人们在这些情况下之所以要求支付利息,也愿意支付利息,只是因为有可能要求和支付利息。银行账户余额就属于这种情况。没有人会认为,将钱存到银行,是他投资闲钱的理想方式。事实上,货币只有在一种情况才会存到银行,即向企业或私人提供购买力是有利可图的。有时即使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情况也会发生。但大多数国家的储户从存款中得到的好处,其实是银行所获利息的一部分。一旦存钱拿利息变得天经地义,那么谁还愿意把钱存在不付息的银行呢?在这种情况下,储户可以说是坐享利息。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了。既然每一块钱都能生息,那么这一块钱无论派什么用场,都会有溢价。这样,虽说有些人和实施新组合完全沾不上边,但利息还是硬生生地闯进他们的经营中。可以说,人们在用每一块钱时,都要掂量掂量是这样用划算,还是投到货币市场赚利息划算。更有甚者,无论是谁,无论他出于何种理由,只要他需要信贷,由此引发的借贷一一国债一类的一一势必都和利息这个根本现象挂上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