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要仔细考察利息的形成过程。照已经得出的结论来看,这意味着我们要仔细考察购买力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为此目的,我们首先只考察一种情况,一种我们认为是关乎根本的情况,这就是企业家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这也是前一章得出的结论。随后我们再考察利息现象最重要的那几个分支。
在当前的假设下,只有一类人认为当前的购买力比将来的购买力更值钱,他们就是企业家。按照我们的定义,只有在企业家的需求的推动下,货币市场才会出现有利于现款的结果,在企业家需求的推动下,货币的价格高于面值。
和居于需求端的企业家相对的,是居于供给端的资本家。我们首先假设,实施新组合必要的资金出自循环之流,而且不存在信用支付工具的创造。其次,既然我们正在考察的,是没有承继先前发展成果的经济,因此不存在大量的闲置购买力,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大量的闲置购买力只能出自发展。这样,在一定的条件下,有资本家愿意压缩生产,或者节衣缩食,为的是将一笔钱从习惯的用途中抽调出来,转让给企业家。我们仍然假设,经济中的货币数量不会以其他任何方式增加,比如发现金矿。
交换会在企业家和货币持有者之间展开,这和其他任何交换没什么两样。参与交换的双方,我们都有其明确的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企业家的需求曲线是什么样子,要看他用到手的那笔款项,从面临的机会中赚到多少利润。我们也要参照处理其他货物时的惯例,假设这些需求曲线都是连续的,虽说一笔小额贷款,比如几块钱、几十块钱,对企业家几无用处,也就是说,凡是有可能出现重要创新的地方,单个需求曲线实际上是不连续的。而当需求曲线过了某个点,换言之,当贷款额超过某个数量,这个数量的贷款,能让这个企业家心目中的全部计划都付诸实施,他的贷款需求就下降得很厉害,有可能变得没有一点需求。但若从需求的总体情况来看,也就是从众多企业家来看,这些事情也就无足轻重了。这样,我们可以假设,货币数量从零到某个实际上限的区间里的每一个数值,企业家心里都能定出一个相应的企业家利润值,就像任何货物的连续单位,每个人在心里都定出相应的价值一样。
我们在第一章说过,每个经济期内的货币存量在常人心目中的价值,取决于一单位货币的主观交换价值。超出惯常存量的那笔钱,也适用于这条原则。由此可以得出各人明确的效用曲线,根据那些众所周知的原理,再由此得出整个货币市场潜在供给的具体曲线。现在来说企业家和潜在货币供应者之间的“讨价还价”。(www.daowen.com)
假设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像股票交易那样,试探性地向货币市场报出购买力的一个价格。根据当前的假设,这个价格应该相当之高,因为要挪出这笔款项,出借人的生活和经营安排势必大受影响。假设当前购买力和将来购买力以一年计的交换比率是140。在40%的溢价下,只有那些有把握赚到40%以上利润的企业家,才能提得出有效的贷款需求;其他企业家都一律被排除在外。本着“哪怕只是蝇头小利,有的赚总比没的赚好”的原则,这些企业家定会为一定数量的购买力支付这么高的利息。在市场的另一头,当然也会有一些出借人,即使面对如此之高的利息,他们也不为所动。我们再假设另有一些出借人,他们觉得以这样的利息作补偿还蛮划算的,唯一要考虑的是应该借出多少钱。40%的利息只对一定数量的贷款才够补偿,因为不管是谁,挪用当前的购买力总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得不偿失了。但这笔贷款也会达到一个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一点点就会得不偿失,因为只要没到这个上限,那么以40%的利息继续出借仍然有赚头,根据利大利小都要赚的商业原则,没有人会眼睁睁地看着这笔钱而不想赚的。
这样,每当有人向市场报出这样一个“试探性”价格时,供给和需求的情况也就确定下来了。假如供给和需求刚好相等,那么在这个例子中,购买力价格就是40%的利率。但如果在这个利率水平,企业家还有能力消化更多的贷款,那么他们势必相互竞价,这样一来,不断会有企业家被淘汰出局,也不断会有新的出借人入市,直到供需恢复平衡。反过来说,如果在这个利率水平,企业家不能尽数消化掉现有的贷款,那么就轮到出借人相互竞价,这样一来,不断会有出借人被淘汰出局,也不断会有新的企业家入市,直到供需恢复平衡。在交易双方的竞争下,货币市场会形成一个明确的购买力价格,这和其他市场没什么两样。一般说来,交易双方对现款的估价都要高于将来的款项。企业家这样估价是因为,对他来说,手握现款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钱,而出借人这样估价是因为,根据假设,现款才能让他的经济事项井然有序,而将来的款项只是增加他的收入。因此,在现实中,一笔现款的价格往往高于面值。
截至这里的讨论结果,都可以用边际理论来表述,这和其他价格决定过程没什么两样。一方面,利息势必等于“最后一位企业家”的利润,这位企业家有把握从实施其计划中得到的利润,刚够付掉这笔利息。如果我们按照企业家有把握赚到的利润的大小,将企业家排成一个队列一一适当考虑风险的不同一一那么这个队列越往后,企业家的“借款能力”就越低,如果我们假设这个队伍是连续的,那么起码一定有一位企业家,他有把握赚到的利润刚好等于这笔利息,在他前面的企业家有把握赚到多一些的利润,而在他后面的企业家一律被淘汰出货币市场的交易,因为他们有把握赚到的利润都不够支付利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所谓的“最后一位”或“边际”企业家有可能保有一小笔剩余,但也经常会有一些企业家,这笔剩余实在太小,他们只在当前的利息水平上对购买力有需求,利息再高一点点,他们就无力提出需求了。他们其实就是理论上的边际企业家。这样我们可以说,无论如何,利息势必等于实际能够实现的最少的企业家利润。这个说法和通常的说法没什么两样。
另一方面,利息势必也等于一笔款项在那位最后或边际资本家心目中的价值。只要略作调整,上面关于边际企业家的说法,都可以套用到边际资本家身上。这样就不难知道,利息势必等于这笔款项在最后那位出借人心目中的价值,而后者又等于这笔钱在最后那位企业家心目中的价值。这个结论如何再往前推导,也是很清楚的事一一这方面的阐述在经济学文献中并不鲜见。这笔款项在这位最后出借人心目中有多大的价值,要看他所习惯的经济生活在他心目中有多重要;换言之,放贷意味着要有所付出,边际资本家的“边际付出”,等于得自利息的收入增量在他心目中的价值。这样,利息也等于那个边际的同时也是最大的付出,是出借人为了在给定利率下满足当前的货币需求,必须做出的付出。这个说法就和节欲理论说到一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