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香港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投资平台的优势

探析香港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投资平台的优势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国际投资平台的主体是香港金融及证券市场,这是香港在蒙代尔—克鲁格曼三角结构中选择的最优角色。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的数据充分显示,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是国际上跨境投资的主要金融中心。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集股票市场、债权市场、期货市场为一体的开放型国际投资平台。香港国际投资平台致力于建立一套公正、公开、自由、开放的资本“游戏规则”,不断设计及推出有吸引力的金融与投资产品。

探析香港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投资平台的优势

香港国际投资平台的主体是香港金融证券市场,这是香港在蒙代尔—克鲁格曼三角结构中选择的最优角色。

2013年第3季香港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总值分别为282404亿港元和226154亿港元。对外金融资产扣除对外金融负债之后,香港是净债权的经济体,对外金融资产净值达56249亿港元,占香港GDP比率为267%。香港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分别是香港GDP的13.4倍和10.7倍。2012年香港在全球金融指数排名第一。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的数据充分显示,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是国际上跨境投资的主要金融中心。香港作为最佳国际投资平台的地位已经确立。

香港金融及证券市场经过100多年发展日臻成熟,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阶段。战后经济恢复,工业化及房地产行业促进股市发展。香港股票市场第一个高峰期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1954年至1961年,香港各地段土地价格上涨2—11倍,促进了房地产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1958年香港证券交易股票名义成交额为1.50亿港元,到1960年,成交额跃升至8.76亿港元。2年间,成交额扩大近6倍;但是,由于房地产和股票投机泡沫爆破,引发1965年香港的银行业危机,导致股市急剧下跌,股价及交易量到1967年跌至20世纪60年代最低点。

第二阶段,接轨国际化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走向国际化,建立法规及制度体系。1969年至1972年香港相继成立了远东会、金银会和九龙会三家股票交易所,加上原有的香港会,香港共有四家股票交易所。1972年在四个交易所中上市的股票约有190种之多,较1968年的59种增加了2.2倍,同期的股票名义成交额增加了47.7倍,实际成交额增加了8倍。股票投机在缺乏监管的情况形成推动股市狂飙的动力,恒生指数从1971年底的341.4点攀升至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月均增长13%,升幅达420%。在1973年石油危机和随后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73年底恒生指数暴跌至433.68点。为此,港府于1973年成立了证券业事务监察委员会。1974年2月13日颁布了《证券条例》,这是香港第一个关于证券业的条例,对证券交易活动进行规范。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香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香港股市价格逐渐回升到1972年水平。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香港经济转型,金融及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结构逐步进行转变,制造业比重下降,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和旅游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可观,增强了对国际资本的吸引能力,香港股市升多跌少。1989年,香港成立了独立于政府行政架构之外的单一法定监管机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即香港证监会。1989年,香港联交所设立中央结算和交收系统。在1980—1989年间,香港股市上市公司数目由235家增加到298家,总市值由1128亿港元增长至6050亿港元,增长至5.36倍。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得其发展更趋完善、稳健,并巩固其国际地位。

第四阶段,回归后巩固及提高阶段。股票市场逐步呈现出为内地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特点,受益于内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尽管香港九七回归伊始就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2001年美国911、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多次冲击,但是,香港金融及证券市场高透明、高国际认可度的法律体系,以及服务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有效改革措施,使得香港金融及证券市场成为香港九七回归以来发展最为突出的行业。

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集股票市场、债权市场、期货市场为一体的开放型国际投资平台。

图4-7 香港国际投资平台

(一)重视监管强调保护投资者

香港发达的市场经济,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有利于工商业和金融发展的法律制度、税务制度令香港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香港国际投资平台致力于建立一套公正、公开、自由、开放的资本“游戏规则”,不断设计及推出有吸引力的金融与投资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深化成为全球趋势。香港证券及金融制度积极与国际接轨,重视监管、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其间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

第一次重大改革,重组香港交易所与香港证监会

香港证券和期货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机构重叠、多头监管。1999年,香港联交所与期交所各自拥有的全资结算公司与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合并,成立唯一的结算公司。2000年,香港联交所、期交所与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合并成立香港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上市,成为全球领先的交易所及结算所营运机构,是香港证券及衍生产品中央市场的营运者兼监管机构,按市值计是全球最大一家交易所集团之一。

2003年,《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确定了香港特区政府、香港证监会、香港交易所共同构建的“三层规管机制”。香港特区政府负责金融政策与法律的制定,香港交易所负责市场营运及前线监管,香港证监会负责证券行业全面监管。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职责及目标进一步明确,即:促进及维持证券期货市场的竞争力、效率、公平性、秩序及透明度;协助公众了解证券期货业的运作;保障投资者利益;减少市场罪行及失当行为;降低证券期货业的系统风险;协助政府维持香港在金融方面的稳定性。

第二次重大改革,加强香港金管局职能

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金管局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加强香港金管局职能的措施。

首先,增加香港金管局属下的外汇管理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是以港元存款的形式存放于外汇基金以减低市场风险,1998年,香港将2114亿港元的土地基金资产并入外汇基金。

其次,巩固港元联系汇率:1998年,香港金管局公布了7项技术性措施增加市场流动性,其中主要措施是允许银行以合资格抵押品从贴现窗借取隔夜流动资金以进行银行同业结算。1999年,香港金管局确定外汇基金票据债券利息可用作扩大货币基础。2005年,香港金管局推出了优化联系汇率的三项措施,即将1美元兑换7.8港元划分为1美元兑换7.75 、7.8、7.85档次,以增加联系汇率的弹性。

第三次重大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

1999年,香港撤销利率管制,允许境外银行从1999年开始可在港设立“三家分行”。 2001年,取消境外银行和有限制牌照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限制。香港利率自由化不仅涉及金融开放,而且与自由港与自由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香港自由贸易推动了金融的开放;香港开放金融又反过来促进了自由港与自由贸易的发展。

(二)资金充裕国际认可度高

由于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监管法规透明度高,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得到国际普遍认可,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高。国际化代表的是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既体现了如上特色,又是香港税制优势、联系汇率优势、治理优势、廉政优势等集中表现。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头寸长期为正

香港股票市场的市值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约5倍。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资金充沛,头寸显示了在投资、证券、金融衍生工具中资产与负债之差。凡资产大于负债为正头寸,负债大于资产为负头寸,头寸的变化显示了资金流动的情况。表4-8显示,香港证券、金融衍生工具净头寸为正,直接投资为负,显示国际资金更倾向于间接投资,流入证券投资与金融衍生市场。

表4-8 香港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头寸(2000-2012)

续表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国际收支平衡统计科(一)。(www.daowen.com)

进一步分析香港证券投资的资产、负债、净头寸的走势(图4-8),三条线的在较长时期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2008年断崖式下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啸,这也反映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高,受国际波动明显。

图4-8 香港证券投资资产、负债、净头寸走势(2000—2012)

单位:百万港元。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国际收支平衡统计科(一)。

第二,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者国际化

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特别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投资者。海外投资者的来源主要是欧洲投资者,亚洲地区则以内地和新加坡为最大的来源地。美资是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国际资本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欧资。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瑞信等国际大行也是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在2001年之前,香港金融及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国际资金。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大批内地企业赴港交所上市,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来自内地的资金不断增加。 目前,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以国际资金为主,中资为辅,港资垫底”的格局。截至2010年底,在146家持牌银行中,外资银行有123家,占比高达84.25%。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海外或国际机构发行的债券超过120种。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经纪会员中,外资会员比例约20%,交易额则超过市场交易总额的60%。在日常交易中,以退休基金、互惠基金等形式出现的各类国际资金超过50%。同时,投资者参与新加坡、伦敦纽约及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的投资。

《2011/12年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显示(图4-8),香港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额按投资者来源划分,外资机构投资者(43%)居首位,外资机构投资者与外资个人投资者(4%)合计为47%,是投资香港股票市场的资金主要来源。本地机构投资者占21%,本地个人投资者占17%。

图4-8 香港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金额按投资者类别的分布(2011年10月-2012年9月)

数据来源:香港交易所。

(三)金融深化投资产品丰富

香港交易所是全球最重要的交易所之一,排名紧随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等全球主要交易所。2012年港股总市值占全球股票市场市值的百分比5.2%,这一比率在1997年是1.9%,香港交易所的高成长性及在全球交易所地位的稳步提高。香港交易所有两大特色:

第一,资本市场的新产品、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香港衍生品市场在2002年引入“庄家制”之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世界主要权证市场之一。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80%已被香港采用。在股票市场上,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且交易额超过现货交易。在期权合约中,股票期权一直表现抢眼,长期保持在交易期权总量的75%。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募资产品也呈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市场,先后出现付息债券、变息债券,与各种指数、商品及货币挂钩式债券、各种可换股债券等多种形式。

灵活的权证发行制度和巨大的权证发行量,为市场带来充足流动性,也给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和工具。

第二,是间接投资内地的最佳平台

香港交易所与其他交易所比较,最主要的特色就在于香港交易所是投资中国的最佳平台。

内地企业市值在2007年后超过港股市值50%。截至2012年(图4-9),香港股票市场中来自内地的上市企业占市值一半以上,已有148家内地企业通过发行H股在香港主板上市,占总市值的22%。与此同时,红筹股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加大,主板市场中红筹股由1997年的59只增加到2012年底的103家,同期市值占比由15%上升至22%。 H股和红筹股已占香港主板市场的44.5%。从交易量上看,内地公司股票也是香港股市最为活跃的部分,2012年内地公司的股票交易额占比高达39% 。

图4-9 内地上市公司占香港股市的比重(1997—2012)

注释:左轴:港股的市值。右轴:不同性质公司占港股市值的比重。黑色:红筹公司。灰色:内地国企。浅灰:内地民企。
单位(左轴):万亿港元。 单位(右轴):百分比。
数据来源:香港金管局。

(四)增长动力离岸交易中心

作为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是大势所趋。所谓人民币离岸业务,是指在中国境外经营人民币的存放款业务,离岸市场提供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

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设在哪里,对哪里的经济、金融、投资、旅游、贸易有促进作用,因此,争取人民币离岸中心几乎成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兵家必争之地。以金融服务为主导的香港、新加坡、伦敦均想方设法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香港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获得中央支持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中央支持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具体措施包括:1)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币直接投资内地;2)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3)允许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4)将香港作为人民币国债境外主要发行地区;5)支持及鼓励香港成为人民币在境外的离岸交易中心。

2004年,香港银行开始试办个人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汇款、兑换及信用卡业务。每人每天不超过等值2万元人民币的兑换。截至2010年7月底,香港人民币存量达到1037亿元。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主导下签署《清算协议》,这是香港境外人民币市场的一大突破。协议启动了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使境外的水能够接通境内的收益;同时,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将境外人民币存量投资于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出台小QFII,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兑换出境与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

截至2012年,香港已建成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提高了香港股票、债券、外汇交易活跃度,增加了香港以金融投资服务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吸引力,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成为香港证券及金融市场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并非香港独有。伦敦、新加坡都在继续争取扩建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要巩固和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有必要规范相应的监管措施,保障人民币离岸中心不会“异化”为祸及人民币稳定的“空军”基地,这样才有望巩固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