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平台是具备开展国际贸易软硬件条件、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贸易平台的硬件包括有港口、码头、仓库、航运公司、道路交通设施、以及商贸金融基础设施。国际贸易平台的软件包括有海关、检验检疫、银行、保险、船舶注册、信息化网络、商品期货交易服务。
纽约、伦敦、汉堡、东京、新加坡、上海、中国香港都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
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香港以转口贸易为其特色。香港搭建国际贸易平台并提供服务的目的是吸引各方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国际贸易。随着国际贸易平台的搭建,香港也从国际贸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单一角色”,演变成为兼顾国际贸易直接参与者与国际贸易平台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在国际贸易平台中,作为管理者的香港,扮演着类似庄家的角色——凡是经过香港这个平台开展的国际贸易,无论“输赢”如何,庄家都可以抽佣,都有利可图。经过香港这个平台开展的国际贸易规模越大,对香港经济的溢出效应越大;反之,则小。
(一)香港的比较优势难以复制
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促进贸易指数(ETI)排名,新加坡、中国香港、丹麦和瑞典依次居前四名。世界银行最新发布《2014年全球经商环境报告》,贸易便利度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新加坡、中国香港、新西兰、美国、丹麦。
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香港,既具有转口贸易的特色,又具有其他国际贸易中心无法复制的区位与制度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包括:
优势之一:香港背靠庞大的内地供需市场,有利于开展与内地贸易。
优势之二:香港不仅实施自由港政策,而且采取低税制与简单税制,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
优势之三: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允许资本自由进出,规避了汇率波动的风险,保障了获取投资收益。
新加坡具有第二、第三项优势,却没有第一项优势。上海有第一项优势,却没有第二、第三项优势。
(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首选
总部经济是指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公司以该城市或地区为注册地与主要办公地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态势。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体现了在通讯、交通、金融、物流等系统高度基础上实现经济要素的最优配置,即“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总部经济既具有聚集效应,又具有扩散效应。
香港总部经济发达,作为设立地区总部的历史相当悠久。香港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如下五大优势及特点:
优势之一:重视教育投资,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首先,特区政府在教育上投入巨大。教育开支,由2002—2003年度556亿元上升至2012—2013年的778亿元,增幅为40%。 2012—2013年度在教育的开支占政府整体开支的20%;其次,港府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投入专上教育(修读非学位、深造课程),2012—2013年的投资达304亿元,占政府整体教育开支的39%。在劳动人口中,受专上教育的人士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26%上升至2012年的34%。
优势之二:具备较高水平的城市硬件,以及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软件服务方面的良好基础,以及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优势之三:国际化、信息化程度高。香港地区总部在2009年有1252家,2012年有1367家,2013年有1379家(表4-6)。
优势之四:香港总部经济以国际贸易及相关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为主要特色。按照地区总部从事的业务性质划分,驻港地区总部最多的是从事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业(690家);其次是专业、商用及教育服务业(236家);再次是金融及银行业(175家);最少是运输、仓库及速递服务业(127家)。
优势之五:香港总部经济的中国特色突出,主要面向服务内地。按照地区总部负责的主要区域划分,驻港地区总部负责香港与内地的业务(1128家),负责新加坡的业务(446家),其后依次为中国台湾(437家)、韩国(331家)及日本(321家)。
表4-6 代表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地区总部(1991—2013)
续表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
欧美日世界500强不少企业选择将地区总部设在香港。香港总部经济前四强分别为美日英中(图4-3)。内地驻港总部的数量仅排行第4,或许是缘于内地靠近香港,不是所有总部都需要设立在香港。
图4-3 驻港地区总部前四位排行榜(2000—2013)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
从另一角度看,这充分显示香港国际贸易平台不仅是内地的国际贸易平台,而且是区域性国际贸易平台,香港国际贸易平台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国际性。
香港总部经济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具有带来三种效应:
第一,“税收贡献效应”。总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一方面要向总部所在城缴纳相应企业税;另一方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城市经济做出贡献。
第二,“产业乘数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城市的聚集效应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服务于总部经济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其中包括四大行业,即: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第三,“消费带动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城市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另一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些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香港总部经济基础牢固,优势突出,但是,潜在的劣势也不容忽视。香港总部经济的劣势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香港总部经济的结构单一,主要以商贸及金融服务为主。
第二,香港总部经济增长乏力,尤其在于新加坡、上海比较中更显得老态龙钟。
图4-4数据显示,代表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地区总部在1991—2013年,逐年上升却增长乏力。其中,由于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1998年、2009年驻港地区总部与前一年比较按年增长呈现负数。
(www.daowen.com)
图4-4 驻港地区总部总数量变化趋势(1991—2013)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
综上所述,香港要保持国际贸易平台的领先优势,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巩固优势,另一方面需要正视来自周边的竞争,切勿故步自封,务求创新求变。
(三)拥有全球繁忙集装箱码头
世界航运经历了从散货运输到集装箱运输的转变。海上集装箱运输自1956年在美国兴起,已经发展成为海上运输的主要形式。当前,全球80%以上大宗商品经过集装箱运输,集装箱码头成为国际贸易平台的重要指标。
集装箱运输要求大型化、深水化、机械化、信息化、综合化。集装箱码头必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第一,硬件方面:1)拥有深水泊位,保证船舶安全靠离;2)具备深水航道,减少趸船接驳;3)拥有可停放集装箱的大面积堆场,以及相关大型机械装卸设备;4)拥有铁路、高速公路等周边交通基础设施。
第二,软件方面:1)满足装箱码头高科技及现代化的装卸作业和管理工作的信息服务;2)拥有高素质管理及操作人才;3)可供更多选择的国际航线及航班。
香港港有15个港区,其中维多利亚港区最大,条件最好,其平均超过10米深的港内航道,使大型远洋货轮可随时进入码头和装卸区,为世界各地船舶提供了方便而又安全的停泊地。香港港拥有石油、煤炭、水泥等专用码头,兼有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国际集装箱港口。
有80多条国际班轮每周提供约500班集装箱班轮服务,连接香港港至世界各地500多个目的地。香港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主要枢纽港。
表4-7 香港码头进出口货物吞吐量(1993—2012)
注释:港口货物包括海运货物及河运货物。海运货物是指非内河航运的船只所运载的货物。河运货物是指在内河航线所运载的货物,包括:香港邻近水域,珠江、大鹏湾和澳门,以及其他在广东和广西与香港邻近水域相连的内陆水域。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船只及货运统计组。
然而,香港货柜码头与内地港口此消彼长之势已经存在。2005年,香港集装箱“一哥”地位被新加坡取代。2007年,上海港超越香港。2013年,深圳港超越香港。 目前,全球前大三集装箱港口分别是上海、宁波—舟山、新加坡。香港三强不入。香港码头业务前有上海港和新加坡,后有深圳港和广州港,可谓前狼后虎,未来香港的港口业务将面临进一步的冲击。
香港港的主要问题是增长缓慢。表4-7数据显示,香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在1993年为118138千吨,1997年突破169229千吨,2012年达到269282千吨。香港码头吞吐量排名靠前但增长缓慢。在1996—2001年,年增长率不足3.5%,在2004—2007年期间,年增长率从6.4%跌至3%,2009年为负增长6.3%。
导致增长缓慢的主因有三:1)集装箱吞吐量未能提升,放弃兴建香港10号码头,错失发展良机;2)集装箱码头不能兴建铁路接驳,对内地的辐射能力减缩;3)运输、装卸、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下降。据统计,2012年香港码头一个货柜的作业费比深圳港多100—200元(人民币),将货柜从深圳运到香港费用大约1000元(人民币),两者合计约1500元(人民币),香港货柜码头没有价格优势,货源被深圳东部的盐田港与西部的蛇口港截流。
(四)拥有全球最有效率航空港
空运的优势是迅捷。空运的超高效率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加快了物流供应链的资金周转,不断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全球贸易结构的变化,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及高附加的鲜活食品主要采用空运,机场货运吞度量是度量国际贸易平台质量的重要指标。
香港空运之所以拥有较强的优势,主要在于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设有164个停机位,两条跑道,24小时全天候运作;香港国际机场被Skytrax评为五星级飞机场,从2001年至2012年一直跻身全球三甲,香港国际机场被评级为中国最佳机场,获得国际机场协会推选为全球最佳机场。
香港国际机场位于大屿山以北的人工岛上,面积为12.5平方公里。人工岛包括原赤鱲角岛、榄洲以及填海所得的土地,于1998年7月6日启用。
香港机场工程也成为香港九七回归前中英谈判与斗争的焦点。1989年10月,港督卫奕信在立法局宣读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兴建新机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即后来的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工程预算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被外界称为“玫瑰园计划”。此举被指责为是英国企图在香港九七回归前向英国工程企业输送利益,耗尽香港财政储备,引发中英激烈争议。
1991年9月3日,英国与中国签署《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确认,港英政府在其管理期间负责建设并在最大程度上完成机场核心计划,留给未来特区政府的储备不少于250亿港元;中国政府支持新机场建设,对需在1997年6月30日以后偿还的港英政府的举债采取积极的态度,并同意中国银行发挥适当的作用;中英两国成立一个由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领导的机场委员会,而港英政府则成立香港机场管理局和咨询委员会。
1992年,香港新机场的工程正式动工,新机场初期计划原定于1997年完成,末代港督彭定康表示希望在政权交接后能够从新机场离开香港。不过新机场还是历经6年在香港九七回归之后一年才建成。
香港国际机场每年能够处理300万吨的货物,最终可实现每年处理900万吨货物的目标。香港国际机场货运的优势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硬件方面的优势:拥有完善的货运设施。主要包括:1)香港香港空运货站:能够处理约50%的货物量,香港空运货站的总部占地27万平方米,由全自动化的航空货箱贮存系统控制,是世界上最大型只处理空运货物的设施,每年能容纳260万吨货物;2)亚洲空运中心:一年能处理150万吨货物;3) DHL中亚区枢纽中心:是香港国际机场第一座快递货运站,每小时处理量超过20000个包裹及15000件快递文件;4)空邮中心:由香港邮政营运,每天可处理邮件量为70万件;5)海运码头:24小时运作,年货运可达15万吨;6)机场空运中心:提供货物仓储设施和物流服务;7)商贸物流中心:面积为31,400平方米,位于机场岛的南商业区,提供物流服务。
第二,软件方面的优势:提供便捷的通关服务。主要包括:1)无须报关:通过香港空运的货物客人如无须退税,则可直接从香港起飞。如需出口退税。则另外单独报关,操作方便;2)无须商检:经港出口手续简单,费用较低。内地航空很多货物需要做商检,家具、LED灯具、网络连接线及家用电器等在内地商检手续复杂,而经香港空运则不需要做商检;3)航班资源:香港航班密集,提供多条航线选择,在10小时航程之内可到达的地方,足以覆盖全球近六成人口;4)价格优势:香港航班大部分要比上海、广州、深圳机场的价格便宜;5)香港国际机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高度安全保安严密。
图4-5数据显示,香港机场货运吞度量排名全球前列。2011年香港机场货运排名全球第一。2012年排名全球第二。2012年美国孟菲斯机场的货运(401万吨)以微弱优势超越香港(400万吨)。
图4-5 国际机场货运量排名(2010—2011)
注释:单位:万吨。
根据国际机场协会(ACI)数据整理。
香港航空港存在与香港集装箱码头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增长乏力。上海机场增速明显超过香港。随着珠三角区地区的机场扩建,已经在广州白云和深圳福田机场设立地区枢纽的跨国物流企业,有可能减少对香港航空港的依赖。
香港放弃兴建10号码头致使丧失在全球集装箱货柜码头的领先地位,香港何时兴建第三条跑道,以及第三条跑道的兴建速度,对于香港航空港能够保持领先优势关系重大。
当然,香港航空港的情况好过香港集装箱码头。图4-5显示,在1992—2012年,除1992年香港海运按年增幅超过香港空运以外,香港空运在其余年份的增幅均超过海运。香港空运平均年增幅(14.5%)超过香港海运(4.6%)约10%。
图4-6 香港空运与香港海运的货物按年变动率(1992—2012)
根据数据整理: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