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周期波动,是指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从繁荣到萧条再繁荣的周期变化过程。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周期波动反映了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的周期波动。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会经历“发展,繁荣,萧条,调整,再发展”的周期波动,不同经济体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
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是综合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条件下效用程度不同。外部冲击→打击转口贸易→拖累整体经济→造成社会动荡→促使香港及内地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随着香港与内地新政的实施,又形成了新的一波经济发展:新政推出→推动经济复苏及转口贸易增长→建立新的均衡→带动经济全面增长。外部冲击导致经济失衡,新政提出构建新的均衡。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就是在失衡与均衡的变换中波浪式推进。
表3-16 外部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用分析
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香港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开放经济体、较小经济体,因而外部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明显,来自外部的波动更容易通过对外贸易传导给香港经济。
(一)改革开放之前香港转口贸易受国际影响大
在改革开放之前,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波动更易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例。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全球大萧条,国际贸易萎缩,贸易保护主义盛兴,香港转口贸易遭到沉重打击,大批商号倒闭,工人失业,香港变为“死港”。
首先,香港金融业崩溃。1929年的大萧条给白银生产者带来了严重的打击,白银价格急剧下降,由1928年的每盎司58美分下降到1930年的38美分,而到了1932年下半年更是下降到了25美分。国际白银市场崩溃严重冲击以银本位的香港金融市场。白银贬值(本币贬值,相当于现在人民币贬值)所导致的低汇率在大萧条时期致使物价飞涨,市场波动,民不聊生。
其次,香港转口贸易暴跌。《香港蓝皮书》[37]数据显示,1935年香港进口贸易总额跌至6.36亿港元,与危机初期的1931年(12.8亿港元)相比跌幅高达50.31%。表3-17数据显示,在大萧条期间,香港市场进口额占内地外贸总额的比重,从1930年的16.44%降至1933年的3.57%,出口额从1930年的18.06%降至1933年的9.99%。大萧条对香港经济的冲击持续到1935年,直到1936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才重新恢复增长。
表3-17 香港市场在内地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930—1933)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30—1933).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8-9。
扩展阅读 1929世界经济危机
大萧条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www.daowen.com)
对解决经济危机的不同政策导致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德日意的法西斯主义泛滥,最终走上扩军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罗斯福当选总统,美国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最终摆脱了经济危机。
(二)改革开放之后香港转口贸易受内地影响大
改革开放之后,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波动更易受内地因素的影响。
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货值指数(图3-9)显示,在1981—2012年期间,香港转口贸易货值的指数(实线)总体趋势向上,按年度变动率(虚线)及增长率总体趋势向下。图表中三个明显的下跌裂口对应的政治经济事件分别是:
1)1997—98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2)2001年美国911事件与中国加入WTO 。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伊斯兰极端组织在美国本土发动了一起系列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将于2001年12月11日生效,中国将于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3)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又称次贷危机,是指从2008年9月15日开始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由美国房屋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大动荡。具体表现为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三个明显的凹型下跌裂口,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总体向上走势并未遭到破坏,这也显示了内地因素在影响香港经济波动的各种因素中权重的增加。
图3-9 转口贸易货值指数(1981—2012)
注释:1981年货值指数为1.4。贸易指数已更新,新系列是以2010年为基数。2010年以前的新系列指数是将以往发表的旧系列指数(以2000年为基数)按比例换算,所用的换算因子来自新、旧系列在2010年重迭期间数值的比例。从1991年起的货量指数因采用了新方法编制,故不能与该年以前的数字作严格比较。
根据数据整理: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贸易资料分析组〔一〕商品贸易指数-转口。
扩展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 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1998年,国际炒家再次对香港发动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一个月后,国际炒家在香港损失惨重。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30年代大萧条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亚洲各国损失惨重,教训深刻。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另外,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