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转口港起点,崛起亚洲大都市

转口港起点,崛起亚洲大都市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亚洲大都市的香港是从转口港发展起来的。(一)转口贸易推动航运及商业转口贸易的发展,直接推动的是港口码头建设,以及围绕港口码头而发展起来的商业。1889年,香港跃升为大英帝国范围内仅次于伦敦与利物浦的第三大港口。1906年,在港登记的商船吨位位列全球商港首位。香港早期的金融与航运业一样,随转口贸易而发展起来。1845年,丽如银行在香港、广州设立分行,并在香港发行纸币。1865年,第一个将银行总部设在香港的汇丰银行成立。

转口港起点,崛起亚洲大都市

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大都市几乎都在内陆,陆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海运压倒了陆运,海权压倒了陆权。香港的崛起反映了中心城市也由内陆向沿江、沿海迁移的趋势。

香港转口港及转口贸易带旺了香港的航运业、商业金融服务业,推动了水、电、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作为亚洲大都市的香港是从转口港发展起来的。

(一)转口贸易推动航运及商业

转口贸易的发展,直接推动的是港口码头建设,以及围绕港口码头而发展起来的商业。

香港开埠之初,港英政府一直重视航运业的发展,通过实行自由港与拍卖土地,吸引资金投资建设码头和仓库

港督德庇时认为,“把供应广州市场的货物存放在香港仓库等待销售……这一制度是香港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35]。 1845年,维多利亚城的三个渡轮码头建成。同时,围绕维多利亚港,周围兴建了众多货仓。1871年,香港第一个公共货仓企业——香港码头货仓公司成立,1886年,香港九龙码头货仓公司成立。

香港开埠之初,由于实施自由港政策,对于进出口货物及货值均没有强行要求登记及统计,因而对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研究需要转换一个角度,即通过对进出港的商船统计数据的分析,从侧面研究香港进出口贸易。表3-5数据显示了1842—1848年香港开埠之初进出香港的商船变化。1848年进出香港的商船数(700)较1842年(381)增长0.8倍,1848年进出香港的商船吨位(228818)较1842年(136336)增长1.8倍。在进出香港的商船数及吨位上,英国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紧随英国位居第二。1848年的数据变化显示,美国商船数及吨位的增长超过了英国,1848年的英国商船较1847年数量减少了42艘,吨位减少了18279吨,而1848年的美国商船较1847年数量增加了26艘,吨位增加了15213吨。

表3-5 进出香港的商船数(1842—1848)单位:船只:艘。吨位:吨

续表

注释:增减:总计数与上一年度的增减。斜体加粗数字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推算的结果。
根据数据整理:米切尔1852年1月30日报告,英国议会文书第31卷[Z] ,1852:297.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欧美商人获得经营中国沿海航运的特权,香港航运业发展获得了新的投资,发展加速。

第一,大批西方船公司进驻香港

香港的船公司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香港设立代理商,经营内河航运、兼顾远洋航运的外国轮船公司;第二种是以香港为总部主要经营内河航运。比较有代表性的船公司包括大英轮船公司、法国火轮船公司、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德忌利士轮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太古轮船公司省港澳轮船公司,其中,后三家是香港本土最大的船公司,大股东均为英国人。另外,德国轮船航业局、北德意志轮船公司、东方澳洲轮船公司、意大利邮船公司、日本邮船会社的船只也将香港作为重要的驻泊地。

随着香港航运业的发展,由英资独家垄断的局面逐步被其他外资垄断所取代,由外资垄断的局面又逐步被外资与华资共存的局面所代替。1873年,招商局在香港设立分公司,1874年,开通省港澳航线。1889年,香港跃升为大英帝国范围内仅次于伦敦与利物浦的第三大港口。1906年,在港登记的商船吨位位列全球商港首位。

第二,开辟了多条国际及港内航线

香港远洋航运业的发展推动了沿江、沿河航运兴旺。1865年省港澳轮船公司独家经营广州-香港-澳门三条快速短程航线。德忌利士轮船公司重点经营“香港-汕头-厦门-福州”航线。香港逐步形成集远航航运、沿海航运、内河航运为一体的航运枢纽。航线的增加又反过来推动了港口码头、仓储运输、造船修船等行业的发展。

表3-6数据显示,在1861—1937年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之前,香港转口贸易港保持了超长期高速发展。在20世纪初,香港跻身亚洲重要的转口贸易港。1937年香港的船只数较1861年增长11倍,吨位则猛增43倍。1913年进出香港的船只数量较1891年减少19%,吨位却增加2.4倍。这两组数据表明,首先,进出香港的商船数及吨位数总体处于增长趋势中,显示香港转口港地位的不断提高;其次,吨位数的增长超过商船数的增长,反映了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恰在这一时期,世界航运史上发生蒸汽轮船取代帆船内燃机轮船取代蒸汽机轮船(1884)的划时代革命。(www.daowen.com)

表3-6 进出香港的商船数及吨位(1861—1937)

根据数据整理:Anonym.The Hong Kong Guide;安德葛《香港史》。

(二)转口贸易带动金融服务业

贸易与金融唇齿相依。香港早期的金融与航运业一样,随转口贸易而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之后,西式银行、中国传统的银号、当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最早在香港开设银行的是英资。1845年,丽如银行在香港、广州设立分行,并在香港发行纸币。1845年,东方银行香港分行开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1859年,渣打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主要经营“英—印—港”三角汇兑业务。1865年,第一个将银行总部设在香港的汇丰银行成立。在19世纪60年代,香港已有10多家银行在运营了。1884年,东方汇理银行香港分行开业,紧跟着美资、日资、荷资银行相继在港开设分行。1912年,华资在香港创建第一家银行——广东银行。华资的华侨银行、中国银行、广西银行、盐业银行相继在港开业。至二战前夕,在港运营的银行已有30家。

香港银行与银号最初以服务鸦片贸易、苦力贸易和中转贸易为目的而设立,主要办理存款、汇兑业务。香港的银号是在二战前为华人、华商提供金融服务与中介的机构。1880年,第一家银号在港开业,主要业务为按揭、金银兑换、放贷、开信用证。另外,香港开埠初期典当业非常发达,1890年已有当铺40余家。

扩展阅读   汇丰银行与渣打银行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译为“香港和上海银行有限公司”,英文缩写HSBC,中文简称“汇丰”寓意“汇款丰裕”之意。汇丰银行原名为香港上海汇理银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 , 1866年英文名称改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1881年中文名称改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汇丰银行以香港业务为出发点,开业时为当时股东之一沙逊洋行所拥有,以位于中环域多利街(现称银行街)的域多利大厦作为总部,并取得发钞权。最初是为在华的外国企业(以英资为主)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汇丰银行是香港最大的注册银行,以及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业务遍布全球。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又称标准渣打银行,是一家建于1853年,总部在伦敦的英国银行。它的业务遍及许多国家与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特许(即“渣打”这个字的英文原义)下于1853年在英国设立。1859年渣打银行香港分行成立。20世纪10年代早期,渣打银行成为第一家获准在纽约开展业务的外国银行。标准银行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期间在非洲开设多家分行,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标准银行在非洲已拥有约600分行及办事处。1969年,标准银行和渣打银行合并。渣打银行与殖民发展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之一,目前是香港三大发钞行之一。

(三)转口贸易促进市政建设

英国占领香港岛后,在港岛北岸维多利亚港旁边建设军营和军事设施。同时,拍卖土地给英商,用于建设仓库、码头、住宅、商铺。1842年港英政府土地委员会(Land Committee)和工务局(Public Works Department)成立,负责土地拍卖、道路交通及公用设施建设。

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香港岛以1842年建成的皇后大道为中心不断扩建道路网络。1844—1846年,建成39公里的环岛公路。19世纪50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把填海造地列为市政工程。1860年,在尖沙咀兴建500英尺长的海堤。19世纪80年代,中环到尖沙咀的天星小轮投入服务。1888年,中环到山顶的缆车开通。1904年,坚尼地城到簸箕湾叮当车开通。1906年,建成贯通九龙半岛南北的弥敦道。20世纪初开始有了汽车。1925年,香港启德机场投入使用。

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1844年,香港街道第一次开始安装路灯。1863年,薄扶林水塘建成供水。1864年港岛开始供应自来水。1889年,港岛最大水塘——大潭水塘竣工。1862年,香港中华煤气公司成立。1889年,香港电灯公司成立。1903年,中国电力公司成立。1842,年在中环设立香港第一家邮局。1870年,香港—厦门—上海之间的电报开通。1871年,大东电报公司开业。1881年,香港提供电话服务。1883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电报开通。

随着城市的扩大,香港人口也随之增加。1861年,港九总人口超过11万。1898年,第二次“拓界”后香港总人口超过30万。在1941年日占香港前夕,香港总人到有164万人,常住市民约100万人。

扩展阅读   香港“叮当车”

“叮当车”,是香港有轨电车的代名词。顾名思义是电车在行驶中,司机时常用脚触动挂在车下的脚钟,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早在1904年,“叮当车”就开始穿梭于香港岛。

“叮当车”分上下两层,座位都是硬木板,没有空调,车费较便宜,是香港最低廉的陆路交通工具。“叮当车”行驶在港岛最繁华的地段,途经铜锣湾、跑马地、中环等,平均250米一个车站,从后门上车,前门下车,下车时投币或刷卡,十分便利。虽然经历了百年沧桑,“叮当车”仍是香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更是香港的标志。“叮叮车”的平均时速仅35公里,不求“快”只求“慢”,坐“叮当车”是一种休闲、一种怀旧、一种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