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与比较利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与比较利益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张自由贸易是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国际贸易中奉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在国内奉行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思想与主张“无形的手”的市场经济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要素禀赋说的核心依然是比较利益说,承认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并未彻底否定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延续。要素禀赋说与比较利益说比较,不仅理论更加完善,而且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因而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之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与比较利益

(一)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说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1776)一书中构建了一套新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在国内推行市场经济,在国际推行自由贸易,这套新的规则比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国富论》是一台思想发动机,为英国工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利益说。绝对利益说的主要观点是:如果每个国家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那么每个国家都可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产品价格的不同是由于劳动成本不同,劳动成本不同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占优势的产品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绝对利益说是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绝对利益说确定了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第一,按照绝对利益说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第二,自由贸易原则与市场经济主张结合起来。

主张自由贸易是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国际贸易中奉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在国内奉行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思想与主张“无形的手”的市场经济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守护神”的斯密经济思想,是在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特色的重商主义基础上产生的,自由主义贯穿了斯密经济学始终。

但是,绝对利益说的理论缺陷也是明显的。假如一个国家所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劣势,按照绝对利益说,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开展国际贸易了。事实上,未占任何优势的国家也可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绝对利益说无法逾越现实国际贸易的鸿沟。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说

斯密绝对利益说的缺陷,被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比较利益说弥补了。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说。比较利益说的主要观点是:每个国家只要集中生产和出口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就可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一个国家即便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其他国家的高,只要这个国家生产和出口相关于自身成本最低的产品,则依然可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比较利益说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嘉图比较利益说是对斯密绝对利益说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在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比较利益说合理地解释了未占任何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也能获利,找到了最落后国家与最先进国家之间存在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因而,比较利益说仍然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之一。

其次,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与斯密的绝对利益说的共同基础是自由主义与劳动价值论。李嘉图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现在支持自由贸易,主张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及减轻税负;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体现在主张用劳动生产率去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发展及变化,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产品成本及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的核心思想认为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形成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利益。比较利益源自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而商品成本的差异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如果存在自由贸易,只要同种商品的价格差大于商品的运输、保险等费用,商品就会从价格低的国家流向价格高的国家逐利。其学术思想的思路如图2-1所示:

图2-1 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

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问世,标志着古典国际贸易学说的总体理论框架搭建完成,比较利益说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www.daowen.com)

(三)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

要素禀赋说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一文中提出的,该文是为纪念经济学家戴维而写的。赫克歇尔的学生伯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在《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要素禀赋说。因此,用赫克歇尔—俄林两位经济学家的名命名该学说,称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或者简称为要素禀赋说。

要素禀赋说认为一国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生产率,还包括资本、土地。H-O模型主要从供给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差异是由各国要素禀赋不同决定的,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因素。如果一国的某个生产要素供给的数量与其他国家比较相对多,则该国该种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令缘于该要素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相对价格角度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更强竞争力(图2-2)

图2-2 要素禀赋说的逻辑顺序

资料来源:高成兴,黄卫平,朱立南.国际贸易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要素禀赋说是建立在三要素基础上的。三要素论认为,劳动、土地、资本是生产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商品价格不是仅由劳动、而是由这三要素共同决定的,劳动的报酬是工资,使用土地的报酬是地租,使用资本的报酬是利息。要素禀赋论从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土地)出发,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与国际贸易的客观情况接近。基本主张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生产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丰裕的国家生产及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说是承前启后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生产要素取代劳动生产率去解释国际贸易的形成,突破了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用劳动生产率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开启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但是,要素禀赋说的核心依然是比较利益说,承认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并未彻底否定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延续。要素禀赋说与比较利益说比较,不仅理论更加完善,而且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因而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之一。

要素禀赋说自创立以来,论据与结论被广泛采纳,获得了西方经济学家的推崇,围绕该理论有着两次重大的修改与发展:

第一次是里昂惕夫(Leontief)的发展

投入产出学派代表、俄裔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替代产品。根据要素禀赋说,拥有较多资本的美国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与要素禀赋说完全相反,被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引起了经济学界对H-O模型的激烈争论,形成了支持与反对两派意见。围绕H-O模型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休,由此也推动了一系列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的诞生。

第二次是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的发展

新古典综合学派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要素禀赋说的贡献主要是用数学模型证明了要素价格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就是指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反而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趋同的规律。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上的逻辑推论,又被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萨缪尔森在《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1949)一书中认为,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之间的产品价格趋于相同,最终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也趋于相同。要素价格均等化,反映了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揭示了通过国际贸易可改变一国的经济结构,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促进整体福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