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重点概括
1.发展思路
以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平台,把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定海未来战略选择产业之一,适时进行培育和扶持。积极培育与海洋船舶、海工、港口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具有集聚创新优势的产品制造基地和研发基地。
2.发展方向(见图6.7)
(1)港口电子信息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港口相关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从传统港向电子商务港的转变,全面提升港口物流的竞争力。
图6.7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2)船舶(海工)配套电子信息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航运业的运输智能化、电子信息化与高新技术化的进程,建立与完善覆盖全市的港航EDI系统,建设现代化港航信息系统,提升发展航运的信息和科技含量。
(3)定海产业电子信息
为定海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产业重点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面向定海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机、塑机螺杆机、船用设备等机械、机电产品及仪器仪表的嵌入式软件,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船舶嵌入式控制系统,扶持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
(二)行业分析
1.产业现状
国外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如挪威的准备多波束探测系统的制造业已形成创汇产业,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多艘船只装备了挪威这种先进的多波束测深系统。英国也积极开发海洋装备和材料工业,主要包括军用和民用的各种海上平台使用的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机电产品、建材、涂料及相关的服务等生产和供应,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此外,在海洋电子信息仪器中,荷兰的波浪骑士、挪威的安德拉海流计、芬兰的为塞拉自动气象站、美国的RDI的声学海流剖面仪(ADCP)等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它们都是技术、生产、商贸为一体的小公司产品。
2.我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现状
我国海洋电子信息装备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所研制的仪器设备是纯机械式的。1958年开始的全国海洋普查工作,促进了中国海洋电子信息装备研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海洋电子信息装备研究发展历史上一个转折点。此后,中国海洋电子信息装备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60年代中期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会战中,研制出46项产品样机,结束了中国海洋仪器纯机械式的局面。
2)70年代初期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海洋电子信息装备会战。这次会战推动了电子化、自动化温、盐、深综合测量仪器的发展,同时,为声学测流技术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培养了人才。
3)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网站的建设工作,这一工作促进了海洋电子信息装备产的研究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海洋资料浮标系统得到了发展并初步形成浮标监测网,研制成功了海洋台站自动监测系统和调查船信息自动采集系统。
几十年来,我国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总的来说,目前仍然落后于先进海洋国家,先进的海洋电子产品和系统依然需要进口。(www.daowen.com)
3.全球创新资源地图
在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美国、挪威、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国产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总体表现技术水平较低、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用途单一。有些仪器设备目前依旧停留在样机或者小批量生产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高端电子信息设备市场几乎全部被进口产品所占领。各区域重点机构、主要技术和产品详见表6.12。
表6.12 各创新高地的重点企业与主要产品
续表
(三)市场分析
1.我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水平相对较低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2005—2010年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9%以上,大约是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的2.5倍,增长速度居各产业部门的前列,特别是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之后,新一代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优势主要集中在海洋通信及电子元器件的加工组装及配套环节,加工方式主要是贴牌生产(OEM),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电子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进行生产,而且多为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集成电路和高性能服务器、路由器方面主要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低,行业整体效益不高,如图6.8所示。
图6.8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微笑曲线”
2.产品出口迅猛扩张,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迅猛扩张,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实现出口5218亿美元,年均增长34.9%。与此同时,电子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28%增长到2010年的36.5%,但是目前所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出口产品多为国外知名大企业进行贴牌的零配件。
3.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聚集效应日益显现
从区域布局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规模排名前八位的省市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其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达80%以上。此外,以西安、成都、武汉、长沙、重庆等为重点城市的中西部地区,也依托本地资源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群。
4.我国船舶电子与导航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本土化契机到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正在面临着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作为附加值很高的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仍然依赖进口,目前我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本土化率不到10%,这无疑是中国造船产业的短板,中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化已迫在眉睫。自1996年以来,中国造船工业连续8年名列世界第三。200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超过600万载重吨,首次突破世界份额的10%;2004年造船完工量将占世界份额的15%;2005年造船完工量将达到世界份额的18%。但是,目前我国常规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只有30%左右,高新技术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仅20%左右,特别是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类更为突出,本土化率还不到10%。而日本、韩国的船舶配套产品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因此,专家警告说,如果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得不到大的发展,中国船舶制造工业将沦为“船壳工业”。最近,全国船舶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提出了加快我国船舶配套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提出了船舶配套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为加速我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船舶电子及导航产业化不仅能加快国防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将推动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5.船舶配套设备落后是我国目前造船工业发展的瓶颈
与造船业正在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快车道上飞奔相比较,作为造船业重要支撑的我国船舶设备配套业一直在走下坡路,国产船用设备的实际装船率持续下降,我国船舶配套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例如,柴油发电机组、机舱自动化及遥感、通信导航和吊车锅炉等方面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新船重工建造的30万吨VLCC,国产设备仅占11.7%。技术含量越高的船舶国产设备的装船率越低。据统计,我国船用产品的装船率不到30%,而日本是98%,韩国是90%。船舶配套产品的落后,不仅使国内船厂在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接出口船订单时受制于人,同时大大降低了造船业的附加值水平。例如,一艘船其配套设备产值占整艘船产值的65%,其主要利润由配套设备进口流了出去。表面上看,中国造船位居第三,可从利润上看,中国则是处于倒数的位置。专家指出,中国船舶配套业,其中包括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的配套,而且技术含量较高的配套发展不上去,劳动力价格优势将会逐渐被抵消,国际竞争力也会减弱。
6.我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市场机遇
船舶电子及导航配套设备的制造是我国船舶配套工业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我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自主研制的项目仅有磁罗经、陀螺罗经、计程仪、测深仪等,不到整船电子及导航设备的1/3,且国产设备均存在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没有网络,设备单一、不成系统、技术老化、工艺落后、没有维修网点等突出问题,仅能在部分国内船舶上使用。海外少数发达国家的电子及导航生产厂商出于垄断考虑,在雷达、GMDSS设备、罗经、自动舵等方面不愿意签署专利协议,使电子及导航设备的生产引进专利协议谈判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中国的造船市场为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提供将近每年10亿人民币的市场份额,修船市场提供超过每年10亿人民币的市场机遇,但90%均被进口产品垄断。每年全球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需求超过250亿人民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关注这一市场,这也正是我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的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