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端船舶制造产业分析与现状

高端船舶制造产业分析与现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产业分析1.行业分析世界船舶制造产业现状现代船舶产业起源于欧洲,欧洲的造船业也长期领跑于世界。综合船舶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创新机构的全球分布情况,我们绘制出船舶装备制造产业全球创新地图。表6.5各创新高地的重点企业与主要产品我国船舶制造产业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船舶制造业4176亿元,同比增长31.7%;船舶配

(一)产业重点概括

1.发展思路

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为动力,遵循外引内育、差异发展、强化配套、产业集聚、项目带动等发展策略,加快培育以定海工业园区(定海北部临港重装备基地)为重点的高端船舶制造产业核心区块,在现有船舶制造主业基础上,着力开拓和完善特种船制造行业、船舶绿色拆解行业这两大新兴行业,逐步形成“一主二新”、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船舶工业发展格局。

2.发展方向

(1)综合考虑提升3万吨级船舶、中小型船舶建造能力

下水时的水深要求约6米。未来大船厂主要向两个方面发展:第一,承接大型化、高科技船舶,基本不接3万吨以下的船舶生产订单;第二,修理与改装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等船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船型,如图6.3所示。

图6.3 高端船舶制造发展思路

(2)提高对特种船舶的资源整合能力

对于游艇、工程船、LPG等船舶,鼓励定海的企业与国内外大型造船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寻求大型造船集团的技术支持,推进合作建造;或通过在国内外定向招商,高起点引入游艇、工程船、LPG等船舶的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重点产品,如游艇、工程船、化学品船、LPG等船舶。近年来,船舶出口以近30%的高速度增长。

(二)产业分析

1.行业分析

(1)世界船舶制造产业现状

现代船舶产业起源于欧洲,欧洲的造船业也长期领跑于世界。近年来,英国、荷兰、希腊等传统的欧洲造船大国逐渐淡出造船领域,而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逐渐取代了欧洲的中心地位。20世纪50年代,日本船舶制造业开始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一统天下的局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日本,2000年,韩国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2010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从产业周期看,韩国处于成长期的后期,发展潜力有限,而且随着近年来韩元升值幅度较大,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已出现下降迹象;日本相关产业已进入成熟期,产能逐渐萎缩;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则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综合船舶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创新机构的全球分布情况,我们绘制出船舶装备制造产业全球创新地图。全球船舶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资源集中在五大创新高地:韩国东南沿海的巨济、釜山、蔚山等城市,中国的上海、大连、舟山等东部沿海城市,日本的神户、长崎、大阪、横滨、东京等城市,欧洲的热那亚、圣纳泽尔、帕彭堡、图尔库等城市,美国的佛罗里达、皮奥利亚等城市。各创新高地的重点企业与主要产品详见表6.5。

表6.5 各创新高地的重点企业与主要产品

(2)我国船舶制造产业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三位,此后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球第三的位置,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直至2010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截至2011年末,全国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新承接船舶订单26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5%;手持船舶订单1881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8%、61.6%、38.5%。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83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484亿元,同比增长28.7%。其中船舶制造业收入4176亿元,同比增长31.7%;船舶修理及拆船业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5%。201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3532万载重吨,其中海船为1172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10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6%,其中海船为731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量9961万载重吨,其中海船为3225万载重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2.6%。2016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总体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6%、65.2%、43.9%,其中完工量居第二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均位居第一。

1)造船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实现新跨越。全国共有各类船舶制造企业约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造船企业913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进入世界前列,但总体呈现企业数量偏多、水平较低、小而散的局面。目前,我国五大船厂造船产量占全国总量比重达68%;上海、江苏和辽宁三大地区的造船完工量占全国的3/4以上。从技术水平上看,除豪华游船等少数船型外,我国已经可以建造符合各种国际规范、航行于各种海域的船舶。船型结构日趋合理,2010年我国大型油轮已占船舶总量的63%,散货船占船舶总量比重由60%下降到30%,集装箱船占船舶总量比例已超过日本。

2)船舶配套业:国产化率尚低,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我国船舶配套业由于缺乏技术、品牌和完善及时的全球服务网络,综合配套能力低,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不到50%。然而,近年来,我国船舶配套产业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等多个船舶配套园区(见表6.6)。

表6.6 我国主要船舶配套园区

3)修船业:滞后于造船业,但发展空间较大。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修船总产值达到560亿元,约占当年全国船舶工业总产值的34%。2015年1—11月,修船业共实现利润总额8.2亿元,同比增长153%。修船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总体滞后于造船业,存在大型船舶修理设施缺乏、大型船舶(10万吨以上)修理能力不足、修船科技发展滞后、修船企业设计水平不高、改装能力差等问题。目前,我国修船业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区,即以舟山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大连为中心的渤海湾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拥有舟山中远船务、华润大东、上船澄西、南通中远船务等一批修船企业。同时,长三角地区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年吞吐量4亿多吨,宁波港为3亿多吨,另外还有南通港、苏州港、镇江港等,有望孕育一个世界级的修船中心。

2.市场分析

(1)工业总产值增速放缓,船舶制造业增长加速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83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484亿元,同比增长28.7%。其中船舶制造业4176亿元,同比增长31.7%;船舶配套业620亿元,同比增长42.2%;船舶修理及拆船业677亿元,同比增长5%。但2012年前三季度,船舶工业总产值增长放缓,同比增速创2006年以来的新低。2012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企业163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845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较上年末下降近20个百分点。

(2)利润总额降幅进一步扩大,“盈利难”问题凸显

2011年,船舶行业实现利润在2008年大幅增长50.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1—11月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6.4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船舶制造业24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76.6%;船舶配套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4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10.6%;船舶修理及拆船业4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12.8%。但由于过去的高价船已经基本交付完毕,当前及未来交付的船舶订单均为危机爆发后承接的低价船订单,因此,“盈利难”的问题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利润总额持续萎缩,且降幅进一步扩大。1—9月,我国船舶制造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16.2亿元,同比下降34.77%。

2016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共145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75.7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船舶建造业3421.9亿元,同比下降3.1%;船舶配套业936.1亿元,同比增长0.8%;船舶修理业184.7亿元,同比下降4.6%;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675.5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7.4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船舶建造业123.1亿元,同比增长5.3%;船舶配套业51.8亿元,同比增长18.2%;船舶修理业5亿元,同比下降35.2%;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亏损41.9亿元。

(3)产品出口额降幅较大,出口交货值增速收缩

2016年1—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15亿美元,同比下降19.4%。我国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其出口额合计122.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仍然是我国船舶出口的主要地区。我国向亚洲出口船舶金额为100.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7%;向欧洲出口船舶金额为40.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1%;向拉丁美洲出口船舶金额为15.4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2%。(www.daowen.com)

3.行业趋势

尽管目前船舶制造面临工业总产值增速放缓、利润总额降幅进一步扩大及产品出口额降幅较大的问题,但考虑到前几年船舶制造市场的火热与未来整体海运市场的发展前景,下调是正常的“产能释放”。从整体来看,未来传统船舶制造产业处于成熟时期(参见表6.7),而此行业中新兴模块将会异军突起。具体表现为:第一,从近几年的船舶工业市场分析数据来看,虽然其增长率都在下降,但持续的增长体现出一定的市场需求;第二,由于目前船舶制造行业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传统技术已经成熟,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所以在该行业内寻找新兴增长点是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目前在船舶制造产业中特种船的制造及船舶维修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表6.7 船舶制造行业评测

(二)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为动力,遵循外引内育、差异发展、强化配套、产业集聚、项目带动等发展策略,加快培育以定海工业园区(定海北部临港重装备基地)为重点的高端船舶制造产业核心区块,在现有船舶制造主业基础上,着力打造和完善特种船制造行业、船舶绿色拆解行业这两大新兴行业,逐步形成“一主二新”、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船舶工业发展格局。

2.发展历史

定海是传统船舶制造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并具备中小型现代特种造船总装模式的船舶制造基地及10万吨级船坞修理能力的船舶修理基地,具有造船、特种船舶、船舶绿色拆解“三位一体”的船舶工业体系,打造了国内具有特色的船舶工业发展的新模式。

其发展的三大阶段如下:

(1)第一阶段: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阶段(2013—2015年)

落实省、市、区有关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优化船舶工业发展环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船舶工业发展。以定海工业区为依托,全面谋划长白岛、金塘岛屿的岸线优势,在现有长宏国际、增洲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扩大传统船舶制造优势,全面引进建设3~5家新型船舶(特种船舶)制造企业,并初步建立小型船舶修造基地;积极推进现有船厂的改造提升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建成船舶设计(技术)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

这一阶段主导产品以化学品船、工程船、游艇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产业。

(2)第二阶段:规模形成、品牌确立阶段(2016—2017年)

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和完善以长白岛、金塘岛屿的岸线与水深优势,吸引品牌带动效应更大的企业落户定海,重点培养新兴船舶制造品牌,打造定海本区的新兴船舶制造品牌。加强对原有船舶制造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行业指导,引导现有原有船舶制造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鼓励其往新兴造船方面发展,实现定海区内船舶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

这一阶段主导产品以化学品船、工程船、游艇为重点,创出1~2个名优船舶产品。

(3)第三阶段:壮大规模、确立地位阶段(2018年以后)

以定海工业园区为核心,长白岛、金塘岛为两翼,全面集聚一批“新、精、专、特”的特种船舶制造企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合理改进造船和修船模式,提高效率,扩大产能。

这一阶段主导产品除原有主导产品外,全面发展液化气船,创出3~5个名优船舶产品。

3.发展重点

(1)综合考虑3万吨级船舶

下水时的水深要求约6米。未来大船厂主要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承接大型化、高科技船舶,基本不接3万吨以下船舶订单;二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与改装等船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船型。

发展重点产品:提升中小型船舶建造能力,加速向二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船型)方向发展,如图6.4所示。

对应产业:①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的优化升级,开发建造符合国际新规范、新标准的船舶;②高技术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与改装。

(2)提高对特种船舶的资源整合能力

对于化学品船舶,可依托现有的船舶修造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和重组购并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于游艇、工程船、LPG等船舶,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型造船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寻求大型造船集团的技术支持,推进合作建造;或通过在国内外定向招商,高起点引入游艇、特种渔船制造、工程船、LPG等船舶的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重点产品:研发生产游艇、工程船、化学品船、LPG等船舶。

对应产业:①10万立方米以上的液化天然气船(LNG)、1.5万立方米以上的液化石油气船(LPG)、万箱以上集装箱船、特种工程船舶、豪华客滚船、I MOⅡ型以上化学品船、豪华邮轮、游艇、气体动力及混合燃料船、5000车位及以上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②新型高性能远洋渔船和玻璃钢渔船(特种渔船)、1万立方米以上耙吸式挖泥船、超大型疏浚船、火车渡轮、科学考察船、破冰船、海洋调查船、海洋监管船等特种船舶及其专用设备。

图6.4 高端船舶产业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