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是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总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目前,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在全力打造十大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高科技战略产业平台——集成电路制造与装备平台,移动终端产品集成平台,多元化多模式显示终端,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化平台,物联网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商用大飞机设计研发平台,数字内容与互联网技术平台,金融后台服务平台,低碳技术、高端价值链平台,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平台。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
事实上,张江高科的发展环境与舟山有很高的类似程度(见表3.8),因此,分析张江高科发展轨迹对舟山定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表3.8 张江高科与舟山定海对比
张江高科技园区从1992年开园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产业)引进、孵化、培育、运行机制都呈现出不断发展和递进的过程,详见图3.4和表3.9。
图3.4 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阶段
表3.9 张江高科技园区阶段发展特点
续表
(一)初创发展时期(1992—1999年):土地换项目
张江高科技园区从1992年开始,借力浦东开发实施外资驱动战略,完成了高新区的原始积累。张江以土地开发、批租为主的“滚动空转开发”模式,为浦东开发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张江高科公司扮演着园区开发者的角色,拥有土地资源,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批租和政府补贴,将国家的土地批租给“较好”的项目。通过政府批租土地,开发公司以土地使用权向银行贷款获取开发资金,然后再批租土地,引进项目的筹资方式成为这个阶段产业引进的主要方式。
(二)高速发展期(1999—2011年):产业链招商+平台式(孵化器)发展
1999—2011年的高速发展阶段,上海举全市之力来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引进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聚焦张江”战略。“聚焦张江”实施头三年引进项目476个,是“聚焦”前园区7年引进项目总数的5.4倍,吸引投资额是“聚焦”前的7.7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聚焦”5.7倍、税收达到6.8倍。在高速发展的十余年间,张江高新区经济总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不断攀升,2010年“一区六园”共实现科技工贸总收入6618.77亿元,平均每平方千米实现科技工贸收入184亿元,亩均经济产出名列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1.产业链招商模式——现有产业推进
张江园区通过推进产业链发展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在集成电路、软件等产业领域(这些产业在初创时期已经有一些,但是园区内都是小规模、代加工、产业相对层次较低的企业),快速实现了中外资相关企业的高度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群体。正是由于有这些生产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实现技术与服务的本地化才变得更具吸引力,研发中心也就具备了快速进入的前提条件。
通过“产业链招商”的思路,强势引进“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人才、技术、资金的集聚,推动主导产业和知识创新融合发展,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如在开园之初引进了外资的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这两家企业在一期投资分别高达15亿美元和16亿美元,随后一批相关企业纷纷入驻张江。如今,除中芯、宏力、华虹三大芯片制造企业,张江还集聚了150家芯片设计企业、12家封装测试企业、2家光罩企业、34家设备配套企业,总数超过200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再以企业需要为切入点,大力引进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和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中聚集研发机构800余家,同时辐射光源、传统及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室和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创新基地落户于此。在这基础上,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不断产生,张江高科内龙头企业在2010年取得了四项国际技术特等奖——世界首台20流明平方微型激光投影仪,世界首款第三代电子书,中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用微机点陀螺仪等成果。(www.daowen.com)
2.企业孵化器——培育新兴产业
高速发展阶段,张江高科确立了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企业孵化器的形式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期间培育了3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复旦张江、睿星基因、和记黄埔)。2008年,张江集团新成立了孵化器管理中心。新建了标杆孵化器,并将以此为平台,充分整合园区孵化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园区孵化服务水平,形成专业孵化、自由孵化、高端孵化等多层次孵化体系。企业孵化器培育了大量扎根于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大都以研发为主。
张江园区推出新型孵化器运作模式在提供集约式空间服务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政府扶持、产业联盟、公共技术平台及专家顾问等公共资源,提供包括物业、公关、行政、会计、法律、投融资在内的一系列专业服务,并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针对性的阶梯式服务,如图3.5所示。目前张江集聚生物医药领域相关机构400多家,形成了包含罗氏(生产基地、药品中心、研发中心)、辉瑞(研发中心)、诺华(研发中心)、阿斯利康(研发中心)、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礼来(研发中心、外包合作机构)、雅培(研发中心)等跨国公司,惠生控股为主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从事医药中间体、化工中间体的中小企业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图3.5 张江高科科技园孵化器服务内容
3.平台式发展模式
在搭建技术平台上,张江园区新建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上海光源工程中心、上海超级计算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它们与GE、杜邦、霍尼韦尔、罗门哈斯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共同构筑起园区最高层面的技术平台。通过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园区初步搭建起一些研发创新的公共型技术支持平台,如软件增值平台、生物医药外包平台等。另外,园区还建立起众多公共科研实验室、公共测试、检测中心等。
4.园区平台运营模式
2000年,张江开发公司开始了第一次战略转型,提出“土地资源深加工”,逐步改变原来直接批租土地的经营方式,逐步改为通过建造物业,如办公研发楼、厂房、住宅、酒店、休闲中心等,再进行租售,将土地开发的价值链向下游延伸,以稳定的物业收入保证公司的稳健发展。同时,为解决高科技企业初始资金问题,张江开发公司开始了风险投资,采取以租金换股权的方式对园区内部分企业持股,将房产开发和高科技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被投资企业的盈利成为未来张江开发公司的现金流入和利润来源,而张江开发公司通过企业股权的协议转让或上市实现投资变现。2006年,张江开发公司开始二次创业,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即以张江高科技园区特色房产营运为主导,专业化创新服务提供和高科技产业投资为增值两翼的产业互动发展战略,实现由普通房地产公司向现代高科技创新园区开发运营商、创新服务集成商和高科技项目投资者的战略转型,如图3.6所示。
图3.6 张江高科技园区土地开发发展
(三)成熟期运行发展(2011年以来):模式创新—新兴产业培育路径选择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此,张江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湖北武汉东湖后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张江高新区内企业营业总收入达8231.84亿元,同比增长23.4%。而到2020年,张江高新区将基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新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科技金融中心、技术交易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政府管理创新示范区。
张江高科通过开展企业孵化、产学研合作、新兴产业培育、投融资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形成了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较为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海外背景创业者同时在国内外设立研发团队为特点的“双轮驱动北美创新模式”,以及基于研发外包的“VIC创新模式”。
“VIC”是风险投资(VC)、知识产权公司(IPC)和研发外包(CRO)相结合的,创新与投资深度互动、高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风险投资者通过CRO的实验数据可以全面了解新药成果的商业化全过程,据此提供一个信用额度,按实验进展和商业化阶段提供资金,如果达不到目标,随时可以停止资金供给。在每个实验阶段和商业化过程中,投资者都可选择是否退出,也可长期分享产品商业化后的利益。园区研发外包企业桑迪亚的创始人王晓川与张江集团联合打造的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新药研发风险巨大、难以评估与掌控的投资瓶颈,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