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功案例:价值链下游升级

成功案例:价值链下游升级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港区面积来看,鹿特丹港港区总面积105.56平方千米,岸线长度为40千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7000家外国公司一致认为鹿特丹是向欧洲、中东、非洲甚至更远的地域开拓市场的最佳地点。其中最具特色的业务包括四方面。空港联运是新加坡海港与新加坡航空港合作开展的一项增值业务。

成功案例:价值链下游升级

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地处荷兰莱茵河与马斯河的入海口,位于河口三角洲平原,是天然避风深水良港。从港区面积来看,鹿特丹港港区总面积105.56平方千米,岸线长度为40千米。其中,工业区面积52.57平方千米,港口水域面积52.99平方千米;港口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停泊,年吞吐货物4亿吨左右,年容纳进港轮船3万多艘。

(1)从简单的物流中转港向工业港转变

1)现代化设备和科学服务是鹿特丹港高效运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凭借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内陆交通运输网络、富有竞争力的服务、科学的管理,以及港务局为广大客户提供的合理的运输市场环境,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使鹿特丹港成为欧洲的门户。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主要集装箱运输形式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联合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网,可以让世界上最大的干散货船舶—在每天的任何时刻停靠码头—在短短的两至三天内完成装卸离港。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干货船Berge·Stahl—可载重364767吨,每隔5周都会准时挂靠鹿特丹港的散货码头—在现代化的装卸设备的帮助下,只需要短短的4天就可以完全卸空。

2)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围绕物流中转的二次加工做文章。鹿特丹港不仅是中转港口,也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园区,大量的货物在工业园区内都可被再次加工。如原油精炼、合成材料的生产、集装箱拆拼箱和按照批发商要求进行水果包装等。在港口和工业园区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每年可创收11亿欧元;港口及与港口业务相关的公司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如从拖船船员到信息通信技术专家、从石油交易商到船舶设备供应商、从那些建设起重机的人到那些做休闲娱乐船舶和游船业务的人、从货车司机到化工行业的工程师,直接与间接雇员近600000人(其中直接就业人数为86000人);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2%,占当地城市GDP的40%。

3)石化产业是推动工业港转变的重要因素。港区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鹿特丹港作为欧洲石化产品、铁矿石、煤等物资最重要的集散地,拥有4个世界级的精炼厂、40多家化学品和石化企业、4个工业煤气制造商,以及13家主要的罐装贮存和配送公司。所有相关的石化作业都通过一个管道网连接起来,管道的总长超过1500千米。全球著名企业如壳牌、埃索、科威特石油公司都在鹿特丹港落户。

(2)从简单的物流中转向口物流服务业转变

1)港口物流实现一体化服务功能。鹿特丹港在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鹿特丹港拥有各种最先进的化工设施,石化产业基地内部的分工合作也日臻完善,可以为各类石油化工企业的任何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最便利的条件。

2)港口物流的发展需要人才的不断积聚。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地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同时,在港区和城市周围汇聚了大量拥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各类人才,如船舶管理、租船经纪、货物船舶经纪等。另外,鹿特丹地区的各大高校和教育机构也都积极开展海运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同各行各业的人士一同努力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港口。

3)政府政策支持相当重要,鹿特丹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它拥有完善的海关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一支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并懂多门语言的劳动队伍。这一切都为鹿特丹开展面向欧洲的现代化物流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7000家外国公司一致认为鹿特丹是向欧洲、中东、非洲甚至更远的地域开拓市场的最佳地点。

2.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因港而兴的国家,经过长期的苦心经营,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

(1)从单一的物流中转向多元化港口业务发展(www.daowen.com)

1960年开始,集装箱运输在世界上逐渐兴起。新加坡抓住机遇,开始大力兴建集装箱专用泊位,首个泊位于1972年投入运营。通过逐步改建和新建集装箱专用码头,配合积极的集装箱中转政策,并与政府当局和相关行业紧密协作,新加坡港迅速发展,转变成为地处东南亚的集装箱国际中转中心。新加坡港的大部分集装箱在港堆存时间为3~5天,其中20%的堆存时间仅为1天。新加坡作为国际集装箱的中转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成为国际航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除了海运,新加坡还在空运、炼油、船舶修造等方面具备产业优势,同时又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围绕集装箱国际中转,衍生出了许多附加功能和业务,丰富和提高了新加坡作为现代意义上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其中最具特色的业务包括四方面。

1)建设国际集装箱管理和租赁中心,提高了集装箱运转效率。发达的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吸引了许多船公司把新加坡作为集装箱管理和调配基地,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集装箱管理与租赁服务市场。在许多港口经常会出现一些船公司因为没有足够空箱可以提供,只能眼看生意转到其他船公司的情况。由于集装箱管理与租赁形成了市场,这种因为缺少空箱而丢失生意的情况在新加坡便很少发生。

2)通过空港联运,港口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空港联运是新加坡海港与新加坡航空港合作开展的一项增值业务。它是指通过海运和空运的配合与衔接,由交往地利用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点,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空港联运本身并没有给新加坡带来可观的箱量和收入,但它确实满足了客户的应急之需,极大地提升了客户对新加坡港的信任度和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知名度,从长期来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为新加坡港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3)通过附加值的服务,提高港口物流的吸引力。一是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业务。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排名前列的壳牌、埃克森美孚、BP等石油公司均把新加坡作为石油提炼和仓储基地。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得船用成品油的价格相对较低,加上位于国际航线的要冲,新加坡已发展成为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中心,往返欧亚航线的船舶大部分选择在新加坡或鹿特丹两地加油。二是国际船舶换装、修造中心。新加坡港拥有一个40万吨级的巨型旱船坞和两个30万吨级的旱船坞,能够同时修理的船舶总吨位超过2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修船基地之一。在为船舶提供维修服务的同时,新加坡港还提供国际船舶换装与修造一体化的服务。需要检修的船舶往往满载货物从其他港口驶往新加坡,将货物在新加坡港换到其他船舶后,就近在新加坡进行维修,节省了成本,方便了船主,也为新加坡的修船业带来了更多的生意。

4)政府政策扶持港口物流业务。新加坡港有天然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港口物流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产业之一加以大力发展。政府一贯重视发挥港口的优势,将港口视为新的重要生财之道,因此能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来规划港口的发展,在扩充、改善、提升港口相关设施水平和能力方面,既有资金支持,包括政府投资、民间企业投资和国外投资,又有技术和人力保障,使新加坡港基础设施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新加坡港自1996年开始,对进港装卸的集装箱船运输公司实行多种收费方面的优惠待遇,对订有长期使用港口合同的海运公司则实行更为优惠的收费,甚至免收港口使用费。另外,港口不断改善服务,采用电子技术降低业务管理费用,将部分利润转让给海运公司。

(2)提升港口物流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水平

新加坡政府注重先进电子技术在港口行业中的运用,注重以先进的电子设备装备港务服务项目。港口内的调度、计划、日常业务、船只进出港指挥、安全航行、与货主及海运公司的业务商谈等均大量采用电子技术,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大量人力费用支出。

1)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港口物流水平发展。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集合政府职能部门、航运公司、物流企业、金融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一起高效运作,实现诸多复杂的功能,主要得益于高科技的应用。构筑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的主要是Tradenet和Portnet这两个电子信息系统。早在1990年,新加坡就投资建立了全国EDI贸易服务网——Tradenet。该网络通过横向联合,把新加坡所有国际贸易主管机构连接到一个整体系统网络中,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垂直联合,已与5000多家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联网,确保信息流的畅通。Portnet系统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连接整个航运界,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代理、海关、港务集网、港口用户等,并逐步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Portnet系统有7000多家用户,平均每年处理超过7000万宗交易。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全社会共享的电子信息平台,才使得新加坡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2)实行自由港政策。新加坡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实行自由港政策是分享全球自由贸易权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新加坡实行的自由港政策,具体体现是实行自由通航、自由贸易,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对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等等。实行自由港政策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流通,节省了贸易成本,带动了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使新加坡在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业务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港口管理和经营职能分开,实行域外经营战略。从1996年开始,新加坡开始改革港口管理体制,把港口的管理和经营职能分开。设立新加坡海事和港口局(MPA)负责港口管理,设立新加坡港务集团(PSA)负责港口生产和经营,对PSA进行股份制和私有化改革。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按照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口岸作业流程再造,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港口体制改革强化PSA作用,突出其港口经营能力,赋予PSA域外投资经营权,并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建设异国“飞地”工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抢占集装箱运输市场。

4)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新加坡港具有发达的临港产业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新加坡充分发挥港口的综合区位优势,利用海港的天然水深、便利的交通体系和宽阔的土地资源的优势,在裕廊码头周围建成了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区——裕廊工业区,形成了以电子电器、炼油和船舶修造为三大支柱的工业产业,这促使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重要的炼油和造船中心。裕廊在发展临港工业的同时,借鉴欧洲和日本临港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变了重化工业集中布局的局面,进行综合开发,逐步形成了一个轻、重工业合理布局,环境优美的临港工业区。目前,新加坡港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该港不仅是世界上电脑磁盘和集成电路的主要生产地,而且炼油业也很发达,是仅次于休斯敦、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为满足第三方物流发展和顾客的需要,新加坡港已在裕廊码头建立了物流中心,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港口园区建设与吸引外资相结合,将一些临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给跨国公司作为专用中转基地使用,鼓励大型跨国企业在港区建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这样,港口物流为临港工业提供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提升加工工业水平,进而又促进港口经营效益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