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方干旱与跨流域调水:挑战与前景

北方干旱与跨流域调水:挑战与前景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后还将以全国为一整体系统,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乃至西南丰水地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区作为一个总体,进一步分析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和大西线调水的可能性。

北方干旱与跨流域调水:挑战与前景

我国北方地区2000年人口和GDP均占全国总量的41%,耕地占57%,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4.7%,耕地占38%,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是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最不适应,水资源量最为紧缺的地区。据统计,1470年~1948年的479年间全国发生51个重大干旱灾害年,其中,北方发生频次居多,且多为连旱年组,受旱和成灾面积大,灾情比较严重,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今后遇大旱年或连年大旱,农业减产现象仍将存在,因此,北方地区增强农田防旱能力,创造农田增产条件,仍是水利事业的奋斗目标。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中,必须根据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和干旱严重的特点,进行区域的水资源规划,立足于当地水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强节水力度,调整用水结构,注重生态环境用水,保护环境,避免进一步恶化,同时要统筹考虑长距离调水工程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合理配置水资源,巩固和发展灌溉面积,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经过多年来的节水工作,北方的节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总体上说,用水浪费仍十分严重,用水结构不合理,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扩大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提高渠系利用系数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益,特别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

巩固和发展灌溉面积应立足于当地水资源开发,要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供水潜力。虽然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过高,但个别地区和部分工程还有一定的潜力,如通过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蓄水能力,以及开发尚有潜力的地下水,可以增加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今后还应着重研究开发利用替代水源、加强污水处理回用和加大海水利用等措施,调整供水结构,合理配置各种水源。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根据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水土资源的分布与组合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沟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的纵向水力联系,进行相互补偿,形成“四横三纵”总体格局。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条线都要经过或跨越黄河,和黄、淮、海河的供水范围相互结合,跨流域调水必然和各流域内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及其他替代水源发生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水网络系统。通过对黄河水量的重新分配,可协调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达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从而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www.daowen.com)

中线和东线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已经进行了多年,方案基本成熟,目前正在解决水资源配置、利益再分配、资金筹措、运行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生态环境等一些具体问题,争取尽快付诸实施。

除了从长江引水的南水北调外,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引松花江入辽河的北水南调工程和安徽引江济淮等工程均属于为进行流域和区域之间水资源重新配置,缓解北方干旱缺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今后还将以全国为一整体系统,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乃至西南丰水地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区作为一个总体,进一步分析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和大西线调水的可能性。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统筹研究和安排水资源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做了许多调水方案,有的已经实施,有的即将实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战略措施的不断深化,经济布局也在不断调整,已研究过的调水方案是否适应、是否全面,有无新的调水方案,调水量、调水区域是否经济合理,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答复的问题。

从南方丰水地区向北方缺水地区调水只能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不能根本解决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为此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农业综合措施,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作物改植,为粮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