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从黄河、长江调水以缓解海河、淮河的缺水状况。90年代黄淮海地区年平均调水量为145亿m3,1997年调水量为153亿m3,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合理的。江泽民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比选、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表3-26 各流域片当地水资源利用量预测 (单位:亿m3)
为合理配置水资源,对黄淮海地区21世纪中叶供需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见表3-27。在充分考虑节水后,黄淮海三流域片预计2030年需水总量将达到1849亿~1986亿m3。在充分考虑现有供水工程挖潜改造、污水资源化利用、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当地水资源工程建设和合理利用地下水(控制超采)等综合措施后,预计供水量将达到约1600亿m3,供需缺口为265亿~402亿m3。2050年,三流域需水量将达到1882亿~2089亿m3,需水量比2030年增长30亿~100亿m3,而当地供水量增长不到50亿m3,供需缺口扩大到252亿~459亿m3。从这些预测结果可以看出,为了满足黄淮海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南水北调工程新增补水规模至少应在250亿m3以上。如果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则至少新增调水量的规模在300亿m3以上。
建立跨流域调水工程,进行流域间的水资源宏观调配,对改变流域与区域之间水土资源分布不均,缓解重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修建,改变缺水地区和干旱沙漠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均很重视。如澳大利亚的雪山调水工程和加利福尼亚供水工程,为沙漠干旱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尽管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难度的增加,工程造价不断提高,使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经济效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因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部分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益,使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决策比原来更为慎重和困难,但许多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加拿大的格兰德运河、北美水电联盟方案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蓄水、引水和远距离输水工程项目等)仍在考虑和研究之中。
表3-27 黄淮海地区2030年和2050年供需分析 (单位:亿m3)
(www.daowen.com)
注 考虑现有调水系统多年平均调水量:海河54亿m3,淮河91亿m3。
按照我国的地形特点、水土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国家有关部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论证,提出可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调水区,分别形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东线工程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可自流到天津。主要向淮河下游、沂沭泗流域、南四湖流域、胶东地区和海河东部平原供水,解决苏北、山东和河北的东部农业以及津浦铁路沿线和胶东的城市缺水。
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从陶岔渠首闸起,经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郑州西穿过黄河,全线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可基本控制淮河上中游及海河平原。中线工程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主要向唐白河流域、淮河中上游和海河流域的西部平原供水,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沿线城市的缺水。
西线工程是从长江干流通天河及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的源头段引水入黄河上游,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筑坝建水库,用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向黄河河道补水。西线可解决干流扬黄、自流引黄、黄河冲沙和生态用水,重点是补水干流,得益支流,解决黄河流域的缺水。
从供水目标和供水范围看,东线和中线是共同解决黄淮海平原缺水,尤其是解决京、津、华北平原缺水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南水北调三条线路虽各有其主要供水目标和合理供水范围,但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巨型系统,在一定条件和时间内,可相互替代和互为补充。尤其可通过对黄河进行水量重新配置,三条线路之间起到一定的相互替代作用:如先实施东线或中线工程,可替换出黄河下游的部分引黄水量,黄河中上游可多分配些水量,增加西北地区的供水量,代替西线工程的部分供水作用;同样,西线工程实施后,也可相机自流进入中线黄河以北供水系统,补充因汉江发生干旱时向北供水量的不足;东线、中线都可向白洋淀供水,补充海河流域用水。西线和中线工程还可以兴建后续水源工程,增加可调水量,统筹近期与远景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