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需水增长放缓,工业需水进入零增长期,2020年全国需水趋于稳定

需水增长放缓,工业需水进入零增长期,2020年全国需水趋于稳定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灌溉和林牧渔业需水在2050年前后,其增长趋势将明显放慢,甚至达到相对稳定。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尽管工业总产值仍不断上升,但工业综合用水定额将会有较快的下降,从而工业需水开始进入到“零增长”时期。总体判断,2030年以后东、中、西部地带次第进入需水总量的“零增长”期,全国需水总量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各流域因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等不同,用水定额有较大差异。但林牧渔业用水量将有所增加。

需水增长放缓,工业需水进入零增长期,2020年全国需水趋于稳定

水资源的需求分为国民经济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两大类,需水总量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密切相关。从驱动需水增长因素和制约因素两方面的分析而作出的判断,可以认为我国需水增长的极限将在2050年达到。这是因为:

(1)在保持现行人口政策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人口预测,21世纪中叶以前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由此将开始缓慢下降。

(2)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构转换,我国的城市化率将大幅度提高,从现状的30%逐步增加到2050年的60%,此后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期。届时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城镇居民家庭的用水设施已基本齐备,因而城镇人均生活用水定额将趋于稳定。农村生活用水尽管其用水定额还将逐渐上升,但随着农村人口总量的下降,农村生活需水总量也将相对稳定。

(3)随着人口达到峰值,粮食和农副产品需求将相对稳定,因而土地开发利用将进入相对稳定阶段,预计2050年前后我国灌溉面积将逐步发展到峰值。灌溉和林牧渔业需水在2050年前后,其增长趋势将明显放慢,甚至达到相对稳定。

(4)至2050年,我国工业发展将由目前的“重化工”初级阶段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尽管工业总产值仍不断上升,但工业综合用水定额将会有较快的下降,从而工业需水开始进入到“零增长”时期。

(5)需水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节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而,从水资源需求增长的态势看,其增长速度也是由快到慢、由高到低逐步下降的过程。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利用模式等的差异,各地水资源需求增长过程和达到“零增长”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总体判断,2030年以后东、中、西部地带次第进入需水总量的“零增长”期,全国需水总量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

1.城乡生活用水需求

生活需水采用人均日用水量预测方法,分别进行农村人畜生活和城镇人口生活两类进行预测,定额和需水量预测见表3-15。因我国是生活水平较低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且水资源短缺,生活定额采用低水平的、节水型标准,预计2050年全国城镇人口人均日用水量达到232L,农村为131L。各流域因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等不同,用水定额有较大差异。预计到2050年我国农村生活用水需水量约为300亿m3左右,城镇生活需水预计达到近800亿m3左右,全国人口高峰时,全部生活需水量预计为1100亿m3。尽管我国生活需水增长较快,但人均用水水平和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很低。按全部人口计算,年人均用水量,现状仅43m3,2050年将达到70m3

表3-15 各流域片生活需水

续表

2.工业用水需求

我国目前工业用水综合定额基本上和其发展阶段相适应。据国际比较表明,在工业化初期甚至中期阶段,基本上均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为发展特征。但国际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应引起我国重视,即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

因结构和发展条件的不同,我国工业用水定额区域差异明显。北方片(除内陆河外)工业定额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南方的珠江、东南诸河因外向型经济特征,且加工工业比重高,其定额相对较低。长江片因其水资源丰沛和北方地区耗水工业的迁入,定额相对较高。西南诸河和内陆河两片,因其为资源—加工混合型工业,耗水量大且节水相对落后,从而工业用水定额较高。预计未来我国各区域工业用水定额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一则考虑到节水和调整产业结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控制工业水污染。高定额用水不仅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也将排放大量的废污水,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预计2010、2030年和2050年,万元用水定额分别下降到44.4、17.9m3和9.9m3,2050年接近目前先进国家的8~10m3水平。工业用水定额和需水量预测见表3-16。2050年我国工业总需水量,在中等发展情景下,将达到2000亿m3,增幅880亿m3。人均工业需水量,目前全国平均为92m3,预计2030年前增幅较大,随后基本稳定在125m3

3.农业用水需求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需水和林牧渔业用水。农田灌溉需水又分水浇地和水田。灌溉需水预测采用中等干旱年份灌溉定额。从全部灌溉面积的综合定额看,现状为477m3/亩(按有效灌溉面积计算,下同),随着节水措施的加强和节水型农作物推广,未来灌溉定额将有较大下降。预计2030年全国综合定额为441m3/亩,2050年为427m3/亩,53年每亩下降50m3。而实际统计资料表明,1980~1997年的17年,亩均灌溉水量下降373m3。灌溉需水预测结果详见表3-17。预计2010年农田灌溉需水量达到高峰,随后有所减少。但林牧渔业用水量将有所增加。全国农业总需水量,高峰值出现在2030年前后,约比现在增加300亿m3。其中北方片的松辽河和内陆河因发展灌溉面积大,农业需水有一定幅度增长。海河略有下降,淮河基本持平,黄河有所增加。从人均农业用水量看,我国人均农业用水量呈下降趋势,2050年约比现状下降60m3。主要是农业节水以及人口增长量大所致。

表3-16 各流域片工业需水量预测

注()内数字为全国平均定额。

4.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应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区、半干旱区以及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用水:(www.daowen.com)

(1)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

(2)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

(3)维持河道内所必须的水量,如冲沙水及湿地湖泊、洼地等生态用水。

表3-17 各流域片农业需水量(中等情景)

注( )内数字为全国综合定额。

(4)回补超采地下水。

通过遥感判读的生态要素信息和地面水文观测资料,分流域用水量平衡方法分析估算,求得全国的生态环境需水总量约800亿~1000亿m3(包括回补地下水的超采量50亿~80亿m3在内)。黄淮海和西北内陆河各流域情况分述如下:

海河流域上游水土保持需水约10亿m3,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年均超采40亿m3,累计超采量已达600亿m3。其中浅层累计超采400亿m3,深层累计超采200亿m3;城市生态用水10亿m3,湖泊洼淀补水10亿m3,河道汛期入海水量45亿m3,枯季生态基流25亿m3。不计入减少的地下水超采量,全流域的生态需水总量为80亿~100亿m3

黄河流域生态需水分两部分,河道内汛期冲沙水量150亿m3,枯季生态基流50亿m3,合计需要200亿m3。中上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水资源就地利用,预计最终将减少河道产流50亿m3。随着水土保持的不断进行,虽然入河水量有所减少,但由于入河泥沙同步减少,因此冲沙水量也可相应减少。考虑到更多的冲沙水量有助于遏制悬河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冲沙水量可长期保持不变。此外,黄河下游河道的蒸发渗漏损失为10亿m3,具有沿河地下水补源的作用,也属于生态用水范畴。因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为210亿~260亿m3

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目前地下水年超采20亿m3,应逐步用地表水供水来替代。淮河汛期不需要冲沙用水,但按入长江和入海水量计算,并考虑保港冲淤用水在内,全流域的枯季生态基流约为80亿m3

黄、淮、海三条重要河流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共400亿m3左右,其中入海与入江水量为350亿m3

西北内陆河流域片的生态用水包括天然生态与人工生态两部分:天然生态除河湖维持一定流量与水面等用水外,还需包括维持一定水平的潜水蒸发,以保持地表植被用水;人工生态包括城镇河湖绿地补水、人工防护林灌溉等。内陆河流域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需水,根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需求量在400亿m3左右。

我国除黄淮海外其他地区也存在地下水超采现象,约年均超采30亿m3,全国地下水年均超采约80亿m3。恢复并保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估计每年需要50亿~80亿m3供水量来替代。

生态环境用水中,约600亿m3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50多亿m3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m3的缺口,需从区外调水补充。另有80亿m3未处理过的污水需要用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污水替换。

5.国民经济需水总量

按照各情景预测结果汇总,我国2050年国民经济需水峰值为8000亿m3,最小可能为7000亿m3(见表3-18)。需水增长的区域格局为:南方片累计新增840亿~1500亿m3,北方片新增460亿~820亿m3。其中黄淮海三流域片累计新增290亿~460亿m3

表3-18 各流域片国民经济总需水量 (单位:亿m3

续表

对于基本情景(相应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中等情景),预计我国到2050年国民经济需水量将达到7300亿m3,人均需水量为457m3,比1980年以来的基本维持在450m3左右的人均用水量水平略有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