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要问题:污染和过量取水导致的水资源危机

主要问题:污染和过量取水导致的水资源危机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2000年加强了水资源管理,黄河没有断流,但仍然岌岌可危。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6~1∶14;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黄、淮、海流域因过量取水,造成河道季节性断流,河口淤积,泄洪能力下降。但配套法规和监督、协调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主要问题:污染和过量取水导致的水资源危机

近几十年来,经过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国供水能力已达到5800亿m3,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发利用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现状供水能力5800多亿m3,开发利用程度仅为20%,总体水平不高,低于条件类似的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2000年我国蓄水工程总库容为5183亿m3,占天然径流量的19.1%,同一比值,美国为33.7%、前苏联为27%、加拿大为24.7%。河川年径流量调节能力有明显差距。1980~1997年间,全国平均供水增长率为1.4%,GDP增长率为9.8%,其弹性系数为0.143。这个指标反映了节约用水的进展,也隐含着局部地区的供需矛盾。我国农业平均年受旱面积在3亿亩以上,据分析,若全国发生中等干旱情况,将缺水300亿~400亿m3

2.北方缺水形势加剧

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缺水形势十分严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先后进入持续干旱枯水期,河川径流量衰减十分明显。地表水源不足,导致平原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海河平原地下水累计超采600亿m3。不少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湖干涸,生态环境恶化。黄河下游90年代以来断流加剧,1997年断流226天。1999、2000年加强了水资源管理,黄河没有断流,但仍然岌岌可危。淮河中游1999年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断流现象。

3.城市缺水现象日益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显突出。2000年,全国668个大中城市中缺水的达到400个,其中有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量60多亿m3,主要分布在华北和沿海地带。一些地方地下水超量开采,农业用水被占用,恶化了生态环境。

4.用水浪费和缺水现象并存(www.daowen.com)

工农业用水紧张,同时浪费也很严重。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在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我国灌区用水效率相对落后。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75%~85%,差距十分明显。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的损失率至少20%。节水、污水处理回用及雨水利用还没有很好推广。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影响了工程供水效益的发挥。

5.江河湖库水污染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中,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4%,在全国约10万km的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6~1∶14;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全国118个城市的饮用水调查显示: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仅3%的城市水质清洁。

6.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西北内陆河流域,由于灌溉农业不断扩大,人工绿洲耗水量增大,水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引起了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天然绿洲萎缩、终端湖泊消亡、荒漠化发展。尤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萎缩,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地下水超采、荒漠化发展最为突出。黄、淮、海流域因过量取水,造成河道季节性断流,河口淤积,泄洪能力下降。不少地区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滨海地区海水入侵。

7.水资源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为重要标志,我国的水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调整水价,征收水资源费,贯彻水资源有偿使用,推动了节水工作的开展。但配套法规和监督、协调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