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应对大旱和特大干旱的有效措施

应对大旱和特大干旱的有效措施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防特大干旱灾害的对策,从根本上说,首先在于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浅层地下水在一般年份也不能超采,以作为大旱和特大干旱年份提供的备用水源。特大旱灾在很多国家是一种可以减轻但却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应对大旱和特大干旱的有效措施

预防特大干旱灾害的对策,从根本上说,首先在于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防旱减灾来说,在于通过科学地制定中长期水资源规划,以及实施开源、节流、适应性经济结构调整、干旱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和灾害测报与管理网络体系的实施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各地防旱减灾能力。

在我国,农田灌溉设计标准一般较低,南方水稻和经济作物种植区灌溉设计标准一般为75%~90%,北方一般为50%~75%。而实际达到的灌溉标准比设计标准还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抵御大干旱年灾害的能力还很弱,储粮备荒是应付大灾年的必要措施。为减轻大旱年灾害损失,有序地开展大旱年的防旱减灾工作,宜采取以下应急对策和措施:

1.加强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防旱减灾工作的统一领导

对跨省(区)的河流,严格执行枯水年和特枯水年全河水量额定分配制度。在一个地区,根据干旱期间可供水量的紧缺程度,执行非正常情况下的约束供水制度。对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实行定时、限量供水;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小且耗水量大的工厂,实行限产或停产;对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关键水和商品菜田需水实行低限供水,尽量保证人们最低的粮食和蔬菜需求,以保持社会安定和减少大干旱所造成的损失。

2.挖掘供水工程潜力,增加旱期供水

根据旱情发展,适时调整工程的供水方式,动用水库的部分死库容,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满足重点部门的需水要求。1972年北方大旱时的官厅、岗南和汾河等水库,以及1978年江、淮中下游大旱时的响洪甸、梅山、佛子岭水库都不同程度的动用发电库容和死库容。在严重干旱期,在控制地下水降深和不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条件下,采用适当超采浅层地下水和适当动用深层地下水,以缓解该地区缺水的燃眉之急。深层地下水补给困难,交替期长,旱年动用的水量在遇偏丰水年时应予以回补,以备以后遇到特旱年时补充供水之需求。浅层地下水在一般年份也不能超采,以作为大旱和特大干旱年份提供的备用水源。

3.跨流域或跨地区临时调水的应急措施

不同流域或不同地区之间,同时发生特大干旱的概率是较小的。在采取一定工程设施的条件下,跨流域(地区)向重灾区临时调水,以应急需。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引黄济津5亿m3左右的水量,有效地解决了天津市干旱缺水困难,2000~2001年再次引黄济津,防旱减灾成效显著。(www.daowen.com)

4.人工降雨可以试用于局部地区防旱减灾

近年来,应用雷达、高空探测、气象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人工降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人工影响天气已从试验研究转向应用研究。至今,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或地区广泛应用了人工降雨技术,取得了增雨抗旱的显著效果。我国从1958年利用飞机播散干冰进行人工降水试验,吉林、福建和新疆等很多省(区、市)在应用人工降雨以缓和旱情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5.加强双边和国际组织间的互助和合作

在防旱减灾工作中,争取国际的援助和支持。特大旱灾在很多国家是一种可以减轻但却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在干旱灾害发生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国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抗旱救灾,同时,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吸取各国先进技术和有益的防旱减灾经验,是抗御特大旱灾与加速灾后生产恢复的辅助措施之一。

6.提高全民防旱减灾意识

防旱减灾活动是一项全民的活动,在抗旱斗争中,不仅政府、财政和水主管部门开辟渠道增加投入,还需农业电力、物资、商业、轻工、医疗等部门的协作和支持,也需群众团体、居民社区对旱区的支援和帮助。只有结合大旱灾害实际,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和全民的减灾意识,防旱减灾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