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格控制现有灌溉面积衰减
1989~1996年全国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37.3万hm2,同期全国累计减少有效灌溉面积660.7万hm2。新增、减少和净增灌溉面积变化过程见图2-6。在这一期间减少的灌溉面积中,因工程设施老化损坏、年久失修和水库淤积失效而减少的灌溉面积105万hm2,占总减少量的15.9%;因设备不配套或因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报废而减少的灌溉面积占23.6%;因水源条件变化长期无水灌溉而减少的占8.1%;因国家基建用地减少的占13.2%;其他原因减少占39.3%。
图2-6 全国新增、减少和净增灌溉面积变化过程(1989~1996年)
在上述已知原因的减少灌溉面积中,因工程老化和设备不配套而减少的灌溉面积占65.0%,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期,切实抓好现有防旱减灾工程体系的更新改造,是控制灌溉面积衰减的最重要举措。国家基建用地对灌溉面积的减少亦有相当影响,如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21世纪上半叶实现灌溉面积发展计划以及粮食上台阶的计划,势必将受其严重的制约。
2.21世纪上半叶加强防旱减灾工程建设
近期要着重抓好以下措施:
(1)大力发展乡镇供水,有计划地进行乡镇供水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建设,增加供水能力。合理制定和适时修订人畜饮水困难标准,加快饮水困难地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到2010年基本解决历史遗留和长期存在的人畜饮水困难。(www.daowen.com)
(2)继续加强现有灌溉设施的节水配套及更新改造。对现有灌溉面积中的中低产田,按节水、节能、高产和旱、涝、碱综合治理要求进行改造。对自流灌区,重在进行渠系配套和防渗衬砌。对排灌泵站、机电井的机电设备,重在按节能要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运行效率。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提高灌溉保证率。
在全国,仍然以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宁蒙河套灌区、黄河中下游引黄灌区、新疆、甘肃、四川中部地区、东南部丘陵区和沿海滩涂开发区等作为灌溉更新改造的重点地区。
(3)加快坡耕地和旱地水利土壤改良。对坡耕地重点进行梯田、坝地、条地建设,保持水土,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通过坡地改梯田,建成一批保土、保水、保肥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以提高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4)推进雨水集流和微型蓄水工程。我国中西部比较干旱的山区,只有依靠当地水资源和充分利用雨水来解决用水问题。近年来这些地区的部分群众大搞水窖、水窑等雨水集蓄工程;西南和中南等地部分山区,大搞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型、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还为农业抗旱提供了水源。据中西部10多个省(区、市)资料统计,目前共建成各类小型、微型工程460多万个,解决了2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配合各种节水技术,发展灌溉或抗旱保苗补水面积150万hm2,使得这些地方的水利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为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据上述中西部10多个省(区、市)提出的初步计划,今后10年要修建这类工程1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270万hm2。这种因地制宜的小型、微型水利措施是解决干旱地区农村用水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推动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和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突破了干旱地区原有农田水利的建设经验。
(5)积极发展牧区水利。在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等主要草原牧区,加强饲草、饲草基地和天然草场灌溉设施的建设,解决牧区人畜饮水困难。
21世纪前期,我国人口仍处于增长期。农业生产不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而且食物结构要有所改变,生活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在耕地面积不仅不能增加还将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只能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靠“高产、优质、高效”的途径和防旱减灾的有力措施,全面开发农业资源。根据我国的水土资源状况,对水资源合理配置。2010年以后,除适度新增灌溉面积外,要始终把提高灌区科学管理水平和节水作为未来发展灌溉事业的重点,使之从过去主要依靠扩大灌溉面积转到依靠不断提高灌区效率上来。通过提高灌排标准和灌溉质量及采用水利和农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增强农田抗旱能力,大幅度地提高灌区单位面积产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建立和完善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措施和节水管理技术三个体系。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好配置给农业的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在充分用好当地地表、地下水资源和进行经济、环境合理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兴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引松济辽、引江济淮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加黄淮海和东北等地区供水,以满足水资源增长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