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设我国防旱减灾体系:从灾害管理到服务组织

建设我国防旱减灾体系:从灾害管理到服务组织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表明,我国在长期防旱减灾实践中形成的由决策指挥机构、水主管部门、灾害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辅助救灾部门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减轻干旱灾害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此外,还初步建立了抗旱服务组织体系。

建设我国防旱减灾体系:从灾害管理到服务组织

防旱减灾体系包括防旱减灾工程体系和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非工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防旱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1.发展了农田灌溉事业

新中国建立后的3年恢复时期,对历史上遗留的老灌区进行了改造、扩建和更新,成功地发挥了老灌区的防旱减灾作用。其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展河川径流自流引水灌溉、60年代兴修了水库灌区、70年代南方发展机电提水灌溉和北方利用地下水发展井灌等不同阶段。

据统计,至2000年,全国已建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总库容5184亿m3;各种引水涵闸3万多座;配套机、电井399万眼,装机容量3590万kW。1949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593万hm2,2000年达5501万hm2。农田灌溉用水量1949年为956亿m3,1999年为3563亿m3

1949年以来,由于灌溉事业的发展,人均(按总人口)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0.029hm2(0.44亩)增为2000年的0.0435hm2(0.65亩)。在农业生产方面,占全国耕地面积42%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2/3以上的粮食、80%的棉花和90%的蔬菜

2.开展水土保持,建设基本农田(www.daowen.com)

全国耕地面积为13004万hm2,其中无灌溉设施的雨养农业耕地面积约为7500万hm2,占58%。这部分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缺水旱塬和滨海地区,其中60%以上是坡地。至1995年,我国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85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1%(系按当年统计口径);200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km2,其中修筑水平梯田约960万hm2,修建淤坝地195万hm2,营造水土保持林3990万hm2,种草430万hm2

3.建立了防旱管理的组织体系

防旱减灾工作包括灾前的预防、灾期的抗灾和救灾,以及灾后恢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组织群众和协调多部门进行防旱减灾工作、保障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1977年国务院正式成立抗旱领导小组,199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由国务院下属的有关单位参加,统一指挥和协调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各省(区、市)、地(市、盟)和县(旗),也相应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行政首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在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抗旱办事机构。

事实表明,我国在长期防旱减灾实践中形成的由决策指挥机构、水主管部门、灾害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辅助救灾部门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减轻干旱灾害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此外,还初步建立了抗旱服务组织体系。据1994年统计,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建立了县一级的抗旱服务站559个,乡镇一级的抗旱服务点7849个。每个站拥有一定数量的抗旱机具,在抗旱时,使用这些设备,充分开发分散水源,为所在地区抗旱减灾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