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防治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治理和经验分享

防治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治理和经验分享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洪涝灾害频繁、严重的中小河流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山丘地区取得了防治山地灾害的经验。上游山区多次发生特大暴雨,洪水集中快,而且下游平原多属洪涝不分,历史上洪涝旱碱渍灾害严重。沿海中小河流不仅有洪涝灾害,而且有风暴潮灾。在以往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发生洪涝灾害后淹没损失相对较小。为数众多的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更低,平原洼地、水网地区中小河流受洪水顶托,洪涝不分,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蓄泄兼筹”和“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理方针指导下,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体系建设。到2000年,全国堤防长27万km,其中主要堤防6.5万多km;已建水库8.51万座,总库容5183亿m3,其中大型水库420座,总库容3843亿m3;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km2;安排蓄滞洪区98个,蓄洪容积970多亿m3。主要江河已初步形成了以河道堤防、水库和蓄滞洪区等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常遇洪水已初步得到控制。一些洪涝灾害频繁、严重的中小河流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各大江河河口三角洲湖泊水网地区有了围堤、圩垸和排水系统。东南沿海普遍修建了防御风暴潮的海堤。山丘地区取得了防治山地灾害的经验。重要城市结合江河治理,防洪能力有很大提高。

1.大江大河治理

黄河下游是一条悬河,河床底部高出两岸大堤外地面数米至10m以上,洪水全靠两岸大堤约束,保护范围12万km2、耕地1.1亿亩、人口约7800万,涉及豫、鲁、皖、苏4省110个市(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50年来伏秋大汛大堤未发生过决口,岁岁安澜。在世纪之交,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下游河南省河段防洪标准可提高到1000年一遇。

长江中下游经过数十年建设,现已初步形成包括堤防、蓄滞洪区、支流水库等工程的防洪体系。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继1931年和1954年后又一次大洪水,主要控制站洪峰流量小于1954年,30天洪水总量相当于1954年。依靠了广大军民团结奋战,未使用荆江分洪区,除九江市干堤一处溃口外,基本保住了城市和广大农村安全。干流三峡水利枢纽正在顺利建设,工程完成后,可使最险要的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太湖流域在1991年大水后,按防御1954年型洪水治理,目前防洪能力可达50年一遇。

淮河、海河流域下游平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上游山区多次发生特大暴雨,洪水集中快,而且下游平原多属洪涝不分,历史上洪涝旱碱渍灾害严重。新中国建立以来,集中进行防洪除涝工程建设,采取上蓄、下排、中滞的方针,修建水库、分滞洪区,加固堤防,开挖分洪道,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主要河段可防御40~50年一遇的洪水,黄淮海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

辽河和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水系。1949年以来,辽河已建成以堤防和支流水库为主体的防洪体系,干流及重要支流可达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松花江支流第二松花江上虽有丰满、白山等水库调蓄,但下游只能防御常遇洪水;嫩江干流,只能依靠堤防防洪,防洪标准不高,有待建设控制性水库。1998年嫩江及松花江干流遭遇特大洪水,损失巨大。

珠江下游三角洲围区目前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历史上也曾多次遭受洪水袭击。1915年大洪水时,所有堤围几乎全部溃决,受灾农田630万亩,广州市被淹7天。新中国建立以来,并围合垸,目前重点堤围可以防御50年一遇洪水,万亩以上非重点堤围可以防御20年一遇洪水。东江下游通过水库堤围联合运用,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北江大堤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经与飞来峡水库联合调度,广州市可防御200年一遇洪水;西江尚无控制性水库,中上游只能防御5~10年一遇洪水,部分城市防洪标准稍高。

2.中小河流治理

在大量的中小河流中,绝大多数最终汇入大江大河大湖,也有一些自成水系直接入海或出境或进入闭流区。沿海中小河流不仅有洪涝灾害,而且有风暴潮灾。中小河流在山区丘陵区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崩山、滑坡等山地灾害;在平原、洼地水网地区,易受大江大河洪水顶托,排水不畅,经常出现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洪涝灾害的次数和范围在江河洪涝灾害中所占比重较大,是我国洪涝受灾面积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www.daowen.com)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为3~5年一遇,经过整治的可达20年一遇,有的河流处于无设防状态,易涝、易渍耕地有一半排涝抗灾能力不到3年一遇。

3.城市防洪

据1994年统计,共有619座城市,其中有防洪任务的530座,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的有93座,占总数的18%;防洪能力达到20~50年一遇的有161座,占30%;防洪能力达到10~20年一遇的有118座,占22%;防洪能力低于10年一遇的有120座,占23%;防洪能力有待进一步核定的有38座,占7%。由此可见,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防洪能力较低,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差距甚大。全国现有城市668座,非农业人口约2.2亿人,其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城市防洪任务艰巨。

4.沿海海堤风暴潮防御

为防御风暴潮灾害,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已开始修建钱塘江海塘。新中国成立后,对原有海堤修复、加固,并新建大量海堤。据统计,我国大陆海岸已有海堤11800多km,保护人口4400多万人,耕地1亿亩,围垦滩涂1800多万亩。一般海堤能防御5~10年一遇高潮位加8级风浪。可防御10级风浪加历史最高潮位的重点海堤只有3000km;保护重要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海堤,可防御20~50年一遇风暴潮。

5.现有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河防洪能力偏低,洪水灾害仍是国家心腹之患。多数江河防洪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大江大河一般遇到20年一遇以下的普通洪水,可以安全度汛,如果遇到20~50年一遇的洪水,就会出现防汛紧张的局势,超标准大洪水对大江大河更是严重的威胁。在以往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发生洪涝灾害后淹没损失相对较小。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淹没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防洪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数众多的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更低,平原洼地、水网地区中小河流受洪水顶托,洪涝不分,灾害频繁。

不少堤防工程质量差、隐患多,增加了汛期防汛的困难和风险。现有水库中有近1/3为病险水库,一旦出险垮坝,将对下游造成灾难性后果。蓄滞洪区内人口众多,安全建设十分滞后,多数难以运用。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薄弱,尚不能适应防洪安全保障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